【本報訊】「其實如果你無錢,可以好坦白咁同我講出嚟……」父母向子女隱瞞家庭經濟狀況現象普遍,一位小四女生對家庭現況一知半解,擔心家人會自殺,遂在「小學及初中學生理財研究」的問卷中寫出以上擔憂家人的心聲。該研究結果顯示,逾半中小學生對家庭經濟狀況一無所知,更有逾三成中學生曾因金錢問題與家人發生爭執。有專家稱,家長及早與子女剖析家庭經濟狀況,可培養「量入為出」的理財觀念。 記者:白琳
明愛向晴軒於過去兩年訪問了四百多名及三百多名的小學及初中學生,調查發現小學生有五成四及六成五不知家庭的總收入和開支,中學生則有五成六及七成三。結果又顯示,逾七成初中生購物時有選擇某種特定品牌的傾向,及認為東西愈貴,代表品質愈好。
初中生傾向買名牌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昨在發布會上稱,初中生受媒體及朋輩影響較小朋友為大,購買時會傾向名牌。結果也發現約七成中小學生均有儲蓄習慣,部份受訪者在問卷上填寫對金錢的看法時,也屬正面,例如他們不盼望成為富翁的原因是「錢不能交換快樂和友誼」等,「首先要有正確觀念,就有機會培養正確嘅消費模式。」
他強調,孩子未能了解家庭經濟環境,或令他們感到困惑,甚至對金錢的看法與家人出現分歧,導致爭執,「有啲小朋友就算想知,屋企人都覺得細路仔唔需要理,或者驚佢哋周圍講。」
該中心督導主任郭志英說,及早對子女講解家庭開支,可培養其理財意識,「話佢知電費、水費係幾多,等佢知道水其實係要錢;爸爸媽媽收入係幾多,零用錢唔係自動有。」該中心設有一系列中小學生理財訓練計劃,有興趣參加的學校可致電23832122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