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論中國:倫敦遇襲能否打救中美關係?

盡論中國:倫敦遇襲能否打救中美關係?

美國總統喬治布殊在二○○一年上任後,對克林頓政府的對華政策作出重大調整,不再視中國為戰略夥伴,而視為戰略競爭者,中美關係急遽降溫。但紐約九一一事件改變了美國的全球戰略,反恐的需要令美國放下成見,也打救了中美關係。

經濟軍事走向對峙

在伊拉克局勢趨於平穩之際,「中國威脅論」重新抬頭,並滙成美國主流媒體的大合唱,近期倍受矚目的就有:著名保守派雜誌《大西洋》月刊的封面故事「美國將如何和中國作戰」、《華盛頓郵報》的文章「中國崛起──正在醒來的世界巨人」、《新聞周刊》的封面故事「中國世紀」、《時代》新聞周刊的封面故事「中國的新革命」、《美國新聞與世界》的文章「新大國的崛起」等等。
如果說,中國的軍事擴張還是子虛烏有的話,經濟的擴張則已大張旗鼓,中海油出高價收購美國石油公司優尼科,更令美國嘩然。而中國領導人胡錦濤還擺出不惜與美國對着幹的態勢,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聯合聲明宣稱要重建國際秩序,上海合作組織的聲明則敦促美國從中亞撤軍。
西方傳媒驚歎,中美在經濟、軍事上正走向對峙,中美關係岌岌可危。倫敦於此際遭遇恐怖襲擊,讓反恐再成國際焦點,也再次成為中美關係的救生筏。美國國務卿賴斯、商務部長古鐵雷斯等四名高官近日相繼訪問北京,為中美關係的發展尋找新的契機。

反民主令美難信任

但是,長遠來看,中美關係是好是壞,並不取決於兩國在反恐問題上的合作程度、在經貿問題上讓步多少,而取決於中國有沒有讓美國信任的決策機制、有沒有讓美國信任的領導人。
胡錦濤接掌黨政軍大權以後的種種反民主、侵犯人權的舉措,無疑令美國更擔心中國經濟、軍事力量增長所帶來的威脅,這正是美國輿論轉軚的深層原因之一,也勢必令美國採取更主動的策略圍堵中國,中美關係的基礎也因此而動搖。
電郵:[email protected]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