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年九一一發生後,幾乎全球國家與民眾都支持美國進行反恐行動,美軍攻打阿富汗,目的是要推翻給拉登提供保護及作戰訓練的塔利班政權。當時包括曾視塔利班為同路人的巴基斯坦政府,對美國的行動也予以支持。塔利班倒台了,儘管拉登已逃走,但全世界大多數國家仍肯定美國的反恐戰爭。但當美國發起攻伊戰爭,國際社會就有了分歧。攻伊戰爭儘管取得了表面的勝利,也抓到了侯賽因,但在伊拉克,恐怖襲擊卻無日無之,單是今年五月份,駐伊拉克的美軍就有八十人喪生,伊拉克人更有七百餘人送命。美軍佔領伊拉克,似已泥足深陷,進退兩難。更重要的,是美國攻伊戰爭的正當性一直受質疑。至今未有找到伊拉克擁有大殺傷力武器,也沒有找到侯賽因政府與拉登的阿蓋德組織有甚麼聯繫。然後,陸續發生了峇里島、馬德里的恐怖爆炸事件,上周四倫敦遭到恐怖襲擊。國際社會儘管仍齊聲譴責恐怖活動,表示要齊心合力支持反恐,但國際輿論,包括美國輿論都在議論紛紛:美國的反恐行動是否有成效?又或者是:挑起了回教世界的仇恨,引來更多的恐怖活動?
有輿論甚至認為,美國及其以英國為主要盟友的西方國家,所推動的反恐行動,已徹底失敗。美國的一些媒體也在討論:反恐戰爭後,美國或世界是否變得更安全?儘管在九一一後,美國本土未出現過恐怖攻擊事件,但支持美國的西方國家多處受恐怖攻擊,在伊拉克工作的多個國家的國民遭綁架及被殘酷斬首,往美國的遊客固然大減,而美國人也較少出國旅行,世界顯然不是比反恐戰爭前更安全。
發動恐怖襲擊的拉登固然仍逍遙法外,阿蓋德組織及各分部的恐怖活動更是極有效率而且計劃周詳地進行,而且總能實現,防不勝防。馬德里和倫敦所受到的襲擊,說明在火車、地鐵、巴士這些公共交通工具上放置爆炸品,是極容易的事,大都市的運輸系統,根本不能對每一個乘客進行恍如坐飛機一樣的安全檢查。防範恐怖襲擊,最重要的是情報蒐集,但阿蓋德組織的內部活動及計劃情況,西方情報機關顯然一籌莫展。
面對這種恐怖活動愈來愈猖獗的情況,美國及西方國家可以作的選擇有三:一是與恐怖組織妥協,放棄所有的反恐活動,尋求和解;二是繼續反恐戰爭,不惜一切代價都要搗毀恐怖主義者的老巢;三是檢討九一一以來的反恐活動,對一些先前犯下的錯誤進行修正,爭取更多的國家參與反恐,造成恐怖主義者孤立,然後一舉殲滅之。與恐怖主義者尋求妥協與和解,是不可能的。美國的攻伊戰爭可能是錯着,但不攻伊也未必會使恐怖襲擊消失。九一一之前,並沒有反恐行動,恐怖襲擊還是發生了。
倫敦襲擊再次向世人提出一個課題,就是自由與安全之間的選擇。曾經因寫了小說《魔鬼詩篇》(TheSatanicVerses)而被伊朗宗教領袖霍米尼(Khomeini)下達全球追殺令的英國印裔作家魯西迪(SalmanRushdie),在九一一之後寫過一篇文章表示:面對自由與安全,我們一定要選擇自由,即使錯了也不後悔。怎樣才能戰勝恐怖主義?答案是不要被恐懼所支配,即使你害怕。
是的,即使害怕,我們也要選擇自由;即使害怕,我們也不能被恐懼所支配。為了自由,各國一定要合力搗毀恐怖主義的老巢,令它無法在世上生存立足。這種行動即使錯了,也只須檢討修正,甚至不免要付出代價,但毋須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