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經濟學家為政治,賣靈魂 - 何洋

蘋論:經濟學家為政治,賣靈魂 - 何洋

一九二五年,凱恩斯(J.M.Keynes)曾說:「我對自由貿易抱持堅強信念,因為無論從長遠角度或一般情況下來考量,它是唯一能在技術和智性兩方面都能過關的政策原則。」
儘管凱恩斯在其學說中積極鼓吹政府介入經濟事務,但從上文可看到,這大政府的主張絲毫無損他對自由貿易所抱持的信念。
著名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克魯明(P.Krugman),是凱恩斯學說的追隨者。他早期的作品,亦一如凱恩斯般顯示出其對自由貿易的堅持。可隨着時日的推移,克魯明看事物都總從民主黨的黨派角度立論,漸漸離棄對自由貿易的信念。
近日克魯明在《紐約時報》撰文,力主美國不應容許中海油收購美石油企業優尼科,該文章清楚地揭示他背離自由貿易信念的現實。在該篇名為〈中國的挑戰〉的文章中,克魯明列舉反對的兩大理由:一、和日本不同,中國十分聰明,不會把資金拿來買那些只有炫耀價值的資產。二、同樣地與日本存在差異的是,中國正日漸成為美國戰略和爭奪稀有資源兩方面的競爭對手。
克氏舉出的第一個理由,暗含貿易應是一種你贏我輸般的零和遊戲,明顯地違背貿易將為交易雙方帶來雙贏的看法。
第二個理由內的戰略對手論,更根本不屬經濟學的範疇。那把中國視為稀有資源爭奪對手的說法,更是讀過經濟學的人不應犯的錯誤。石油屬稀有資源,英國和其他很多國家都在國際市場購入石油,這批石油當然就不能為美國所用,從而亦是美國的競爭對手。為何偏偏要把中國妖魔化?
由此可見,克魯明的兩個理由經不起推敲,文章純粹是為他的政治立場服務。作為一名曾對自由貿易理論作貢獻的經濟學家,淪落至此,能不欷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