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風暴 - 童元方(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副教授)

完美的風暴 - 童元方(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副教授)

七月三日晚,在漁人港葛羅斯特(Gloucester)的海邊等待着夜十時的到來,好看每年美國國慶時在此所放的煙火。海風送爽,天氣有些涼,漸漸近於冷了。同行四人,他們的興趣都在辯論今日女大法官的辭職所引起的新聞,我卻獨自在那裏默想這幾天剛看了五分之一,富蘭克林的又一本傳記:布蘭茲(H.W.Brands)所著的TheFirstAmerican:TheLifeandTimesofBenjaminFranklin。

最近幾年新出版的富蘭克林傳記特別多,都寫得很好,且有個一致的特色,就是「第一位美國人」是富蘭克林,或者說這一位開國元勛美國化的過程。換言之,不是其他地方的,而是美國的精神之所寄。這個作傳的方向,把富蘭克林放回三百年前的環境中。我所知道的富蘭克林,是在風雨中用風箏導電,後來發明避雷針的富蘭克林;是在《獨立宣言》與《美國憲法》上簽字的富蘭克林;是從印刷小工到創辦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富蘭克林。小時候還曾懷疑過這些是不是同一個富蘭克林的成績與建樹,但這一位人物在我的腦海中卻只是一平面的影子。可是,這部傳記卻雕塑出一個有挑戰必有反應的人間英雄。
富蘭克林生在波士頓。他很早顯出了運用文字的能力,所以父親就想訓練他將來擔任神職。可是又想到神職並無錢可賺,他就讓十歲的兒子到自家的蠟燭舖去幫工,所以富蘭克林念了兩年小學就輟學了,所受正式教育,只此兩年。家中十七個兄弟姊妹中,他排行十五,食指浩繁。父親又在他十二歲時把他送到同父異母哥哥的印刷舖做學徒。也訂契約,而一簽就是九年。兄長一方面仰仗弟弟的能力,一方面又嫉妒弟弟的才華,所以不是提攜弟弟,而是虐待學徒。富蘭克林不堪其苦,在約滿前三年,逃到了賓夕法尼亞。
他的人生似乎剛現曙光,旋即陷入黑暗。所謂援手,不過徒托空言。但他絕對不唱高調,也不會不戰而降;他不求敵人的仁慈,不信朋輩的諂媚;在美洲殖民地的草莽間,以文字為媒介,以印刷機為工具,印自己的報。由從前在波士頓印清教徒的講道到在費城印桂格派的歷史,到印自己對公益的看法與對公民的體悟,他使自己從不列顛忠實的臣屬轉而促成美國獨立的公民。就印刷這一行而論,他從小工成了舵手,傾所欲言,宣揚他所衷心相信的。
煙火開始了,起自遼闊的海上。我想起兩年前看過的一部電影,名為《完美的風暴》。就是葛羅斯特這個小鎮的故事。漁人出海葬身於暴風雨,無一生還。
富蘭克林所身經的暴風雨,雖屬於無形,但更大且劇,從十歲即開始,到二十歲已是雨驟風狂。我知道他八十四歲在人間死別時是在風暴裏生還,同時帶來「一個共和國,如果你能維持得住。」
在好風如水,煙火如花,人聲如沸後,是動不了的車流。回到家,已是七月四日的二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