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錢論股:子女教育基金及早籌謀

談錢論股:子女教育基金及早籌謀

到外國特別是歐美等地留學,是很多香港家長灌輸給他們子女的理想。雖然留學所費不菲,拿到一個西方國家的本科學位,平均要耗用60到100多萬港元,不過以歐美知名大學的名牌效應,很多家長仍然覺得是值得,因為名牌大學的畢業證書,幾乎就等於獲取高薪厚祿的通行證。望子成龍心切的家長也要注意,有能力出國留學並不保證就能學有所成,有一則傳聞謂,在加拿大V埠讀書的一班香港學生,由於出入都在唐人街,教授也都是華人,全年都不需要講一句英語,且不說其他,他們的英文水平同留在香港有沒有分別,不問可知。
以往因為香港的大學學位少,競爭大,近年又由於港人對本地教育質素缺乏信心,目前每年出外留學的人數依然很多。不過,本地大學的水平其實不差,中大、科大的某些科目更在亞洲名列前茅,而一些內地學生不去清華、北大,卻選擇入讀香港的大學。香港的出生率大幅下降,將左右未來港人子女的升學選擇:據教統局和政府統計處的估計,到2014年,本地入讀中一的人數由3.8萬至6.7萬人不等,初中學生尚且這麼少,再過幾年入大學的人數相信會更少,除非繼中小學之後,大學也要「殺校」,否則學生只要願意,在本地升讀大學相信已不成問題。

善養不夠還須善教
即使如此,家長在財政方面仍不能掉以輕心,因為以本港大專生每年4萬多元學費計,完成本科學位可能不需20萬元,但同樣的費用在十幾年後可能已「升價」到四五十萬!因此即使將來打算讓子女在本地升學,也不應臨渴才掘井,而是現在就要開始為他們張羅教育基金的安排。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本港的教學質素和教育制度固然令人歎息,但本地家長的修養也同樣使人不放心,九龍塘某名校的家長,在放學時間就公然集體在馬路上「雙泊」(doubleparking),甚至「三泊」(Tripleparking),完全不顧公德和其他駕駛者的安全,只為方便自己接送兒子。有這樣的榜樣,他日其子女的品行也就……而香港的子女又如何評價其父母呢?
據《讀者文摘》去年底對亞太區青少年的調查顯示,香港和台灣子女給父母的評分最低,媽媽有B+,爸爸則只得D+,本港兒女最不滿家長追不上潮流,例如上網等新事物,以及在有需要時提供不到協助,例如解說性知識。可見兒童年紀雖小也是「識貨」的,香港人善養而不善教,是不足夠的。
姚謙
時富泛德財策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