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成功爭取協辦○八年北京奧運馬術項目,勢將出現「三贏一輸」局面,香港賽馬會、香港政府和北京奧委會勢獲「三贏」局面,但卻犧牲了香港精英運動員。
馬會港府俱贏名聲
據香港賽馬會主席夏佳理昨在記者會透露,馬會將付出七至八億元興建比賽及練習場地,及可容納二百四十匹馬的馬廐。馬會賽馬事務執行總監應家柏接受電話訪問表示,各項主要設施在奧運舉行完畢後可留用,包括馬房及檢疫馬房等,有助以後舉辦更多國際賽事。而香港馬會有能力協辦奧運,在國際間的聲譽亦提升。
香港政府是另一位大贏家,民政事務局在早前公開的數字指出,奧運馬術項目將吸引九千七百至三萬一千九百、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傳媒、技術人員及觀眾等來港,並為香港提供一億二千萬至三億五千萬元旅遊收益。而奧運效應將有助港於○九年東亞運動會的聲勢。
北京投資肯定回本
北京奧委會是第三位贏家,雖然北京奧委會要支付香港體院搬遷費用,其中包括烏溪沙青年新村的改建工程費用,但由於奧委會不用在北京大興土木興建馬術場地,加上獲得香港馬會的技術支援,不用擔心疾病傳播等問題。以○四年雅典奧運馬術項目的資料顯示,約二萬九千人次觀眾及平均門票為六十美元計,○八奧運馬術門票收益估達一千四百萬港元,足以支付香港體院搬遷費用。
不過,香港為協辦約十天的馬術項目,卻苦了香港一群精英運動員,在○七年至○八年兩年間,香港運動員需面對新場地適應、往來練習場地和宿舍舟車勞頓之苦;而政府承諾奧運完畢後重建體院,意味對香港運動員的影響將不只兩年。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