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臻
人數就是力量?至少對唐家璇、傳媒、某些運動組織者來說,人數多寡就是社會運動的成敗最客觀的指標。於是,今年七一的人數,就成了一個比任何東西都重要的議題。
唐家璇認為七一人數愈來愈少,是反映遊行不得民心;及有報紙將七一遊行與七一巡遊,以至與參觀恐龍展的人數一字排開,來次肉帛相見,都是戲謔的表示。○三年七月九日遮打花園集會,我是司儀之一,見到人山人海,知道成功迫政府擱置二十三條的,是中產階級、是很多平常不過的男女老幼;○四年七一,三十多度,我繼續做司儀,曬得半紅不黑,見到的是一個個中暑抬離現場,一個個湧入現場填補空位。口號多不勝數,人人自家製作。至於有沒有「騎劫」了大會主題?委屈了遊行人士的良好意願?在「多元」之下,再談,肯定多餘。
今年七一,我仍是司儀之一。知道人家到場不一定是畀面組織者、流汗不一定是想瘦身、口號不一定是主題口號、捐款不一定給民陣、歡呼不一定向明星議員、路線不一定聽警方指示、出發不一定在維園、終點不一定到政府總部……還有很多「不一定」,畢竟這是個徹頭徹尾的民間社會嘉年華。主角是每一位參與者,有每一位的「不一定」,跟傳統社會運動所講求的「一定」不同。
既然如此,我們因勢利導,在公投之餘,搞「公講」,即眾聲喧嘩。司儀落台邀請各人嗌出自己的口號、到來的要求;老老嫩嫩,一應俱全。「公講」背後,是「憶記會員」(re-membering)的道理。意思是讓參加者知誰是你的同行者?誰是七一遊行的會員(member)?以及讓參加者記得(remember)自己在此時此地流過的汗。我們希望讓參加者回憶起重要人物跟他們曾經出現過的交往和對話,以及他們珍惜珍重的價值和理想。重點不但在回憶,也是肯定參與者跟其他人是屬於同一個組群、同一個志向,擁有同樣的會員身份。
以下的問題是當日所用,也給唐家璇、報紙和組織者參考,希望你們知道人數是力量,記憶也是力量:
1.你第幾次行七一?
2.為何你要來?
3.你之前做了甚麼準備來行今次七一?
4.你覺得七一舉辦有甚麼意義?人數重不重要?
5.你對特區新班子有甚麼寄望?最優先要處理甚麼?
6.今日你見到/聽到甚麼最能打動你?
7.如果你可以為香港做一件事?會是甚麼?
8.去年/前年你有沒有來,行完後你有沒有改變?
9.今年行完,你會做一件甚麼事去延續七一精神?
10.你一個人來嗎?如果你要再帶多一個人來,會帶誰?
11.你會記住今年自己行過七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