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資產組合理論,自然要提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odernPortfolioTheory)。該理論指出了分散投資的重要性,以及風險與回報成正比的關係。所謂「策略性資產方配」,是指投資組合內每類資產的長期或基準分配模式,而「戰術性資產分配」則着重為這個目標增值。
我們可把資產分配理論分為「動態」及「靜態」兩種。
「動態」「靜態」假設不同
「靜態理論」乃假設各類資產取得長線回報之間會存在差異,同時預期市場能時刻保持有效運作,因此無論股價或債券孳息等處於甚麼水平,市場對實質回報的期望應維持不變。由於組合作出任何短期調動均不會帶來額外回報,所以投資者應訂立長遠的固定資產分配模式。
「動態理論」則假設市場運作欠缺效率,因此所購入資產的成本價會對日後的回報帶來重大影響。理論同時假設投資者不會靜候20年以取得長線回報,故資產分布模式會以當前的估值水平為投資起點,然後設定3至10年期作檢討重組。
「戰術型資產分配」則不會設定明確的投資期限,但會嘗試在6至12個月賺取回報差額。
採用靜態策略,缺點是假設了市場能有效運作,而最新的資訊將完全由資產價格中反映出來,因此資產的買入價格應不會對預期回報水平產生任何影響。然而,各類投資項目風險溢價於牛市及熊市可能有別,若投資期長達20年或以上,理論上不會產生影響,但目標投資期若少於20年,此資產分配模式帶來的收益或會大打折扣。
採用動態策略,要取得理想成效,投資者需以系統化的方式預測中期回報。許多基金經理會利用現有的股息率和名義GDP來制訂簡單的運算模式,預測投資股票的中期回報。物業資產方面,機構投資者亦可利用目前的租金收益率和通脹率去制訂類似的預測方案。
長期運用以上的回報預測模式,動態策略在個別期間或取得較低回報,但最終總回報將遠超越靜態策略。由於動態策略涉及風臉,要取得成效,投資者必須具有足夠的投資技巧和資源。
由於市場趨勢、投資者的負債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均會不時轉變,加上市場會出現新的投資項目,因此基金或個人投資者不應長期恪守固定方式,應該最少每年檢討1次。
黃敏碩
亨達投資研究聯席董事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黃敏碩是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