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會議的保密制度,為這個最高權力中心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立法會的西九報告揭開了面紗一角,發現裏面原來只是一塊任人擺布的橡皮圖章。政府官員以行政會議通過為名,把責任從自己的身上轉移。在西九龍文娛發展區的整個計劃演變過程中,我們看到當初董建華只是要在這塊填海得來的地皮上蓋一座世界一流的歌劇院,佔地不過五公頃;後來有意見認為要擴大至一群文化設施,於是須重新考慮這塊地皮的用途。一九九九年底,此事上行政會議討論及通過。
但接着就似乎沒有再理會了。二○○○年決定舉辦「概念設計比賽」,讓人抒發豐富的想像力,結果二○○二年Foster得獎,比賽的籌備和結果分別上過立法會的事務委員會作滙報。二○○二年的概念如何一下子變成二○○三年的上馬實行?如何一下子變成了40公頃單一招標?據政府當局所說,二○○三年六月上了行政會議,究竟是不是「先斬後奏」,官員含混其詞,但清楚不過的是○三年六月之前沒有上過行政會議。同年九月已發出了單一招標模式的邀請建議書。真正的決策者其實是完全由官員組成的督導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在決定單一招標發展模式之前沒有作過任何諮詢或研究──別說沒有諮詢公眾或立法會,就是行政會議也沒有討論過。基本法第五十六條規定,行政長官在重大決策上須先行徵詢行政會議意見;四十公頃的批地、整個西九文娛發展的融資,夠「重大」了吧?所以行政會議的非官員成員其實也可憐透頂了。但也有不值得原諒之處,就是為何甘於受制於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