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兩年,金融市場關注的焦點之一,就是油價的問題。
早前中海油(883)向美國財政部轄下的外國投資委員會提交通知書,要求以公開及透明方式審查其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的計劃。而在是次收購戰中,對手雪佛龍則利用國家安全及愛國的情緒,希望優尼科股東接納他們的收購。
姑勿論中海油的收購成功與否,這表示中國的國力已大大增強,開始有足夠實力在世界市場上競爭。而中國的上市公司,其定位已不再限於中國本土,更有能力去開拓外國市場。
雖然走出中國面向世界,是企業必經之路,但筆者擔心會否重蹈其他國家的覆轍。
在70年代,因為世界石油危機問題,很多中東國家累積了大量外貿盈餘,於是跑到世界各地投資,特別是美國。而80年代,因為超強的生產力及先進的應用科技,日本賺取到大量的外滙,結果又是大舉向海外購買資產,而同樣地又是最喜歡到美國買東西。
事隔數十年,日本及中東的國力已比以前的減弱,所收購的海外資產很多都要損手收場。
中海油打算收購優尼科,打開中國企業收購美國企業資產的大門,希望這次收購能吸取到日本及中東的經驗,不是因「錢多」而收購,而是基於成本效益考慮就好了。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