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之鄉 - 陶傑

美食之鄉 - 陶傑

法國總統希拉克嘲笑英國人不懂得吃,英國的食物是垃圾,把遠在新加坡為主辦奧運拉票的英國首相貝理雅惹得大怒。
換了在五百年前,為了這句話,英王會渡海向法國打一場戰爭。今天不同了,何況法國人沒說錯,在西方國家之中,英國的吃,排倒數第一。詞彙中沒有所謂的英國菜(EnglishCuisine)—把Cuisine這個優雅的法文字跟English擺在一起,是一種侮辱—甚至連低一級的EnglishCooking,也沒有這回事。
因為英國人太務實,他們把人生的時間都花在動腦筋上:填字遊戲、偵探小說、普通法典、管治殖民地,無一不是絞腦汁的理性遊戲。英國人心思縝密,吃得簡單。但由於愛用功,放棄了吃的享受,即使帝國瓦解了,今天還維持着一個英聯邦:東自新加坡、中至尼日利亞、西屆百慕達,通通是會員,這是英國人捨棄了美食的享受換來的戰利品。上天是公平的。

法國的殖民地,時辰一到,全都沒有了。越南、高棉、圭亞那、中非共和國,本來可以組成一個法蘭西聯邦的,但法國人貪圖味蕾感官的享受,下棋布局缺乏了耐性,對全球的影響力不及英國。希拉克的挖苦,不無酸溜溜。
英國人不講究吃,是對慾望的壓抑。劇作家王爾德說:「除了誘惑,一切我都能抗拒。」(Icanresisteverythingexcepttemptation)食和色本來是人性,英國人卻要壓抑,結果國家沒有美食還罷了,一座上議院的老頭,不是同性戀就是愛玩易服癖,不然就是喜歡裝成一個大BB愛讓妓女裝扮成幼稚園女教師用藤條打屁股,性格孤僻古怪,跟把雙人床當做天堂的法國人不是同一條路子。
沒有美食,也有好處,正如美國人歷史單薄反倒沒有包袱。比起巴黎,倫敦的美食餐廳如百川滙海,從意大利粉到俄羅斯菜湯,從黎巴嫩烤羊肉到印度咖喱,全球烹飪風情之豐,比起香港的中國城和大富豪,再加上北京的天上人間和上海的金色年代,這華人社會四大銷金窩的美女加起來還要璀璨百倍。
英國人沒有美食,卻有一對俊男美女的美食家。香港人熟知的靚仔占美奧利華,近年胖了,有點像吳孟達的樣子。還有一位著名的靚女美食家妮琪拉羅遜(NigellaLawson),精製意大利菜和糕點,是前保守黨的娘娘腔財相羅遜的千金,四十多歲還保養得像一座玉觀音,叫人看着看着,秀色可餐,不吃她烹製的美食,都先飽膩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