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參加本地的旅行團,趕上坐長途車去某個景點,導遊怕團友在路上悶出鳥來,總叫大夥挨個兒唱歌。
他領頭先唱,唱得荒腔走板,然後輪到車上的貴客開腔。誰有張嘴巴又不是啞巴,管你五音不全,都得哼唧𠵱呀對付着唱一兩句。導遊本意是叫你開心,倒過來卻是尋你開心。
這正是「花着錢,買個氣布袋」。有時碰上個愛唱歌的團友,你更活受罪。她一曲完了,方興未艾,三曲既終,竟是餘興未闌。本來樂陶陶的車廂,霎時間變成了新寡嚎喪的靈堂。
唱歌一如畫畫,沒有天份真不要勉為其難啦。你是伊夫蒙丹,EdithPiaf,可不妨引吭。三天三夜的疲累旅程,人人都準覺得一路春風。要不最好噤聲,裝作病蟬。
有調查統計說,法國人天性浪漫,八成人都愛唱歌,愛在浴室裏唱,也愛在車上唱。香港人倒愛唱K,一開腔聽來大都跟沖廁所一樣。
意大利人也是天生的金嗓子。坐着威尼斯的鳳尾船,船伕會給你清唱民歌,嗓音宏亮,一個個都是換上橫條紋T恤的巴伐洛提。斯時斯地,那條渾濁的運河,一下子恰似長長的五綫譜;水上千舟,都恍如蹦跳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