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溝通不足 協調不力 如何應變 - 盧峯

蘋論:溝通不足 協調不力 如何應變 - 盧峯

雖然負責調查五月九日東九龍大塞車的專責小組沒有疾言厲色的批評各政府部門的表現,但從專責小組所發現的漏洞、不足、缺失來看,特區政府應付突發性事故或緊急交通事故的能力、設施、經驗、警覺性都嚴重不足,若果再出現類似五月九日的事故,類似的交通癱瘓情況將會再次出現。我們要求特區政府負責交通運輸的政策局及部門仔細研究報告建議,並盡快落實各項改善的方案。
事實上專責小組報告所提出的各項不足都是相當嚴重的。就以基本設備為例,運輸署的緊急事故交通協調中心既然是協調交通應變的「大腦」,理應有先進的電腦配件、有效的通訊網絡及設備和完善的交通監察系統,誰知道原來協調中心既沒有測定最新交通流向及擠塞情況的設備,監察主要幹道及「交通敏感」路線的閉路電視也不足,例如太子道塌棚架的路段就沒有閉路電視影像;此外,電腦設備也相當陳舊,甚至聯絡不同部門負責官員的專線電話也沒有。
換言之,這個協調中心、這個「大腦」是處於一種眼不明、耳不靈、腦不清的狀態,它怎麼能有效應變、怎麼能有效應付突發事故呢?

除了設施、設備嚴重不足外,各部門缺乏危機意識、缺乏協調合作的情況同樣令人震驚。首先,五月九日的三宗事故包括太子道的塌棚意外都是在市區重要幹道、都是在交通敏感路段發生的,只要處理稍一延誤便會導致附近區域以至九龍市區大塞車;然而調查卻發現今次事件中大部份部門都沒有意識到受影響道路是主要幹道,以致在執行本身的工作時沒有顧及對交通的影響、沒有應有的危機意識,結果不管是聯絡、勘察現場、交通改道、清理現場的工作都有這樣那樣的延誤,令車龍愈排愈長,形成交通大癱瘓。要是不同部門能有一點點危機意識,能更快採取行動,塞車情況肯定可以大為改善。
另一方面,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固然嚴重不足,部門內部的溝通也欠缺效率。正因為前線人員跟支援方面的溝通失效,再加上各部門各自為政,以致事故的嚴重性未能及時向政府高層反映、以致各部門未能及時調撥足夠資源應變,最終便導致不可收拾的局面。
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女士昨天表示,將接納專責小組報告的建議,改善交通協調機制的運作及其他相關措施。我們認為,改善協調機制及引入高層官員督導應變工作無疑重要,但若果各部門特別是具體管理道路交通運輸不做好事故應變計劃、不作應變演習、不加強危機意識、不改善各自為政的官僚習氣,那新的協調機制或協調中心將依舊眼不明、耳不靈、手腳遲鈍,根本無法應付各種各樣的交通突發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