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行問責制可以嗎?

學校行問責制可以嗎?

梁嘉銳
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訪問學人

近年教改的兩個主要方向,都與市場機制有關,其一是所謂「問責制」,透過量度學校成績決定撥款;希望透過財政壓力,迫使學校進行內部改革,包括人事上的調動等。
其二是所謂「學券制」,讓學生自由選擇學校;希望透過學生人數的升跌對學校造成財政壓力。同樣是希望透過「財政」改變「行政」,背後的假設是,校長有動機而且有能力行使權力、調配人事,而且有足夠資訊改善教學質素。
但美國很多中小學的校長根本無能力調節老師的薪水和待遇,要解僱教師也相當困難,那麼,市場機制如何發揮?
這裏牽涉到三個問題:第一,學校行政愈具彈性,學生平均成績是否愈好?第二,在學券制下,學校如何改善教學表現?第三,在問責制下,學校如何改善教學?與學券制比較,孰優孰劣?
美國不少私校擁有悠久歷史,可供分析的數據較多。筆者並非天主教徒,但不得不承認,正如香港的情況,美國的天主教的確對中小學教育作出深遠貢獻。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當中埃文斯教授(W.Evans)以及芝加哥大學的尼爾教授(D.Neal)雖運用不同的統計方法,但仍發現天主教學校的學生平均成績較公立學校優異,特別是在一些較低收入的校區。
天主教學校由於倚靠教會支持,所以老師的平均薪水會較公立學校低,但仍能發揮良好效果,可見薪水、設施等所謂「客觀因素」,並非決定教育素質的最重要原因。

再參考尼爾教授對NAIS學校的研究(NationalAssociationofIndependentSchools)。NAIS大部份由非宗教團體開設,收費比天主教學校昂貴,學生所屬家庭的收入也有分別。事實上,NAIS學校的平均入大學比率也較高。但若控制種族及入學成績,則NAIS學校的學生的成績、升學率,並不比公立學校高。換句話說,NAIS成績優異,主要因為吸引了較多背景優良的學生而已。
所謂教學表現,影響因素有可能是學校,也有可能是學生的背景,這點對於分析「問責制」及「學券制」有重要啟發。
身為教育工作者,常會遇到一個抉擇,究竟要「教好的學生」,還是要「把學生教好」。前者教出來的學生似乎很傑出。是以「最後出產」作量度心態;後者則是以學生所得前後的差異,作為量度標準,屬價值增加的概念。
有見及此,美國不同的州政府便以不同的準則來量度學校的表現。自從二○○一年美國布殊總統,頒布「沒有孩子被遺棄」法案之後(NoChildLeftBehindAct),各公立學校的指定科目成績需要達到最低標準,否則撥款便會被削減。而為了公平起見,亦訂立了對一些弱勢社群、少數族裔的不同標準,以鼓勵公立學校投放資源,扶助相關社群。於是,有更多「問責制」在公立中、小學推行,引起學界極大關注,亦引來連場辯論。
問題是,推行所謂的「問責制」後,教育素質是否改善。佛羅里達州大學的菲格奧(D.Figlio)發現,自從引入「問責制」後,學校對於懲罰好成績學生,及差成績學生的差異,明顯變大,學校亦有意讓好成績學生參與評核試的相對比例增加,以提高學校在考試中的表現。

公爵大學的克洛菲特教授(C.Clotfelter)發現,引入「問責制」後,在表現較差學校任教的高素質老師的流失率明顯增加。
哈佛大學雅各布教授(B.Jacob)的一系列論文,可能最為發人深省。雅各布發現很多學校的內部資源分配、教材等根本沒有改變,只是增加補課及暑期班,以及「家長參與」以提高考試成績。
更令人震驚的是,甚至有老師「作弊」,更改學生答案,或預先派發試題當作練習,以提高分數。至於加州洛杉磯大學的凱因(T.Kane)亦發表了連串文章。他發現,有「顯著進步」的學校,在一年後同類的測驗中並無進步,顯示學生可能只是被訓練作某種形式的測驗,但對學科本身的認識無顯著改善。
此外,人數較少的學校,其表現傾向反覆,因為人數少,幾個表現特別傑出、或特別差勁的學生,已足以影響全校的平均成績。故此,所謂「問責制」在學校推行,問題殊不簡單,但也非一無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