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告揭政府部門各自為政<br>東九大塞車無官員孭鑊

調查報告揭政府部門各自為政
東九大塞車無官員孭鑊

【本報訊】調查五月初東九龍大塞車的專責小組發表報告,揭露各政府部門在重大事故應變上各自為政,完全不顧事故對交通的整體影響,各部門之間竟沒有直接專線聯絡,要與一般市民般爭用查詢電話熱線,而運輸署的緊急事故交通協調中心則設備簡陋,報告並無點名那個部門或官員需為大塞車事件負責,但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首次明確指出,運輸署須為大塞車事件負上大部份責任。 記者:麥志榮、呂焯均

五月九日太子道東發生塌棚意外導致東九龍大塞車十多小時,廖秀冬之後委任交通諮詢委員主席鄭若驊成立緊急交通事故協調工作專責組負責調查事件,專責小組昨發表報告。

協調中心 設施簡陋

報告指出,太子道東塌棚意外在中午十二時四十二分發生,警方隨即到場封路,但由於應由那一部門負責通知屋宇署含糊不清,警方在兩小時後才通知屋宇署,而屋宇署人員差不多兩小時後才到現場,又未能就清拆塌棚作決定,只致電請示上司一次,高級的工程人員到晚上七時許才到場,直到入夜之後屋宇署仍未能就清拆完工時間作實際估計,令運輸署的協調中心無法向公眾交代,結果負責清拆工程的起重機到午夜才抵達現場,事件顯示各部門都只顧處理自已範疇內的工作,互相協調不足,未有考慮對整體交通影響。
各部門間聯絡亦有問題。小組主席鄭若驊指各部門早應有危機感,但他們反應慢,警方無直接聯絡各部門相關官員電話,當日要打去屋宇署市民查詢熱線,而熱線又自動轉駁去政府查詢中心,由於中心當日接了九百多個電話,警方電話根本很難接通,目前共有十三個部門的電話都是這樣安排。
報告亦質疑運輸署緊急事故交通協調中心的應變能力,報告指中心的名稱令人以為中心可指揮行動,但事實並非如此,封路改道大多由前線警員決定,但他們未能掌握整體形勢,而據小組巡視所見,協調中心的設施略嫌簡陋,未有利用先進科技收集塞車資料,道路的閉路電視系統亦有很多盲點,運輸署也未有為主要幹道制訂交通擠塞應變計劃,令各部門難以處理突然而來的事故。
鄭若驊又指當日運輸署和警方發放的塞車訊息不具體,例如只說非常擠塞,與平日塞車訊息一樣,不能提高市民的警覺性。

市民批評 個個都卸

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回應報告時稱,大塞車反映部門內外協調有問題,而運輸署要負大部份責任,對危機處理意識不足需要改善,至於是否有公務員要為事件負責,她表示有關部門正檢討不足之處,亦會根據公務員程序去處理。
大塞車的受害市民都不滿意報告未有點名譴責有關官員,保母車司機鄧太當日接載學生放學遇上大塞車,期間不斷接到家長查詢,但她不知發生甚麼事,「報告無提邊個官員要負責任,係推卸責任,係咪真係人為製造佢更塞車呢?條車龍去到西環,有乜可能呀?」大塞車當日步行多個小時回家的劉太亦批評:「非常之差,個個都喺到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