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愛看報章雜誌的家居訪問,透過不同的室內裝修和擺設,想像屋子內住着甚麼樣的人,擁有甚麼樣的性格。
小時候,我有個女同學,她父母活力充沛,每兩三年替房子換一次裝修,不換裝修的時候,則將傢俬的擺放位置互換,或者換換窗簾的顏色,每次去她家,把手指按向門鈴的時候,我都好奇得不得了,不知她把門打開的時候,我的眼前會出現甚麼景象。她家的廚房,最初是開放式的,後來變身為小型酒吧,最後,索性搬進了露台,原先的廚房,則成了榻榻米式客房。不過,這不算創意之舉,她媽媽最大膽的一次,是將衣帽間改裝為餐室,那段時間去她家吃飯,我都覺得闖進了迷宮,從廚房裝了飯,找呀找,總是找不到進餐的地方。
我父母的家是另一個極端,他們搬過幾次屋,但每次都不裝修,每次搬屋,不過是將舊傢俬搬進新房子。我媽媽是想裝修的,但我爸爸竭力反對,所以無法成事。那麼多年了,她住在自己的家中,卻總有寄人籬下的感覺,覺得那不是屬於她自己的地方。
我相信人受成長環境的影響非常大,從小到大,我最喜歡閱讀家居裝修雜誌,而且,我認為最理想的婚姻模式是夫婦二人各自擁有自己的房子,分別住在自己的家中,婚內分居。多年來,我一直對那個女同學的家充滿好奇,不知她是否遺傳了父母的創意。前不久,我終於和她聯絡上了,她離了三次婚,搬了五次屋,最近由日本搬回了香港。她說:「隔些日子由一間屋搬進另一間屋的感覺很徬徨,覺得哪兒都不是自己的家,也許,以後我會像父母那樣,一生住在一間屋中,然後換換室內的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