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校本勿弄巧反拙

推動校本勿弄巧反拙

史文鴻
時事評論員

港英年代政府和辦學團體的關係融洽,主要在於大家之間建立了互信。況且,大家不能不承認傳統的辦學團體的確在教育方面立下汗馬功勞。環顧今天的社會賢達及有成就的人士,就可見他們多出自傳統名校,名校和它們的子弟可以說是現今社會重要的支柱。因此,就校本問題方面,政府與以天主教教會為首的傳統辦學團體,關係弄至如此僵化,雙方都應負上責任。
七月二日早上,陳主教在電台批評政府新建議要財委會撥款三億五千萬,向籌辦法團校董會的學校發一次過每間三十五萬的現金津貼:「無疑是厚此薄彼。」
陳主教的觀點並非沒有道理。試想若果去年通過校本管理法例時,就說明引入這體制的會得到政府以現金方式支持,則雖然有可能被批評是利誘,但條件說清楚,不這樣做就心甘命抵。可是,當如今各辦學團體壁壘分明,政府才提出要津貼加入者,無疑是獎勵「聽話」的一群,懲罰不聽話的一群。即使政府如今讓早前不願加入,現時才加入的辦學團體也可享有優惠,亦會使「轉軚」的辦學團體蒙上貪圖利益的惡名,難以下台。
此外,不引入校本管理的,是希望可以在校政上掌握多點自由度,若然如今政府還要箝制不加入的學校在行政上的自由度,這無疑是威迫手段,於理難說過去。

政府也好,立法會通過校本條例的過程也好,是表現了良好意願,希望校改可以引入多元化及民主化的聲音,但一刀切的做法,始終不明智。最麻煩的是已經有認同引入校本管理的辦學團體決策人士,聲明支持拿津貼,拿不到就另作打算,加入及不加入的分化亦變得明顯,立法會若不撥款或全依政府策略撥款,都會使分化白熱化,天主教會更揚言不惜要和政府對簿公堂。
如今之計,是希望權衡利害,不用即時撥款以尋求更大共識,遲些執行是其中一個方法。若然通過撥款,則應讓○八年立法檢討校本條例執行之後的成果,若意義不大,就可使未引入條例的學校也補回津貼;若然成績理想,則遲一階段加入的,或辦學團體未加入,但其轄下有學校已經有相類似的制度者,也可獲補回津貼。
特區政府過往的教育政策,確使人覺得有厚待歸順合作的團體,而冷落傳統教會團體,要在這方面解凍雙方的惡劣關係,需要大家釋放良好意願,謀求共識和合作,引入太強硬及引發分化政策,應該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