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嗰時準備結婚,又讀緊書,好多planning(計劃)。好大打擊,人生計劃好似化為烏有咁,最慘係唔知幾時死。」三十八歲的黃遠志,九八年購入粉嶺一物業,以數十萬元積蓄支付首期,每月供款一萬四千元,一向有購買醫療保險的他因想節省開支,五年前停止續保,豈料三個月後證實患上血癌。
「冇諗過藥費咁貴」
「嗰時(保險)都已經買咗幾年,好唔好彩,冇諗過自己會有咁嘅病,我重係超級負資產,層樓又唔係想甩就甩,我就算無條件唔要層樓,銀行都唔肯啦!」當時在貿易公司任職的他,與未婚妻月入約四萬元,屬低收入中產一族,對於眼前的龐大醫療開支一籌莫展。由於他中途「斷保」,結果只得二十多萬元的危疾賠償,首三個月單是注射干擾素就花去三萬元,「買保險嗰陣冇諗過藥費咁貴,諗住冇嘢做,廿幾萬都可以慢慢搣,但原來只係夠買藥。」
病發後身體虛弱,黃遠志不能工作,卻要面對每月一萬四千元的藥費。「嗰時靠太太二萬蚊多啲,除咗食藥重要水、電、煤呢?好多支出。」
黃遠志其後成功爭取撒瑪利亞基金的資助,不需繳付藥費,自言已是幸運一群,「有啲人真係山窮水盡,要借貸度日。」他說,當局現時每年檢討藥物的資助計劃,一般中產未必符合申請資格,「有啲病人就諗,咁不如唔做嘢,攞綜援啦!」
贊同助低收入中產
身體狀況已穩定的他,曾嘗試再投保,但不獲保險公司受理。對於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周一嶽表示會協助低收入中產,黃遠志甚表贊同,「中產人士過往都有交稅,但係到有病嘅時候政府完全畀唔到援助,如果患咗重病,啲藥會好貴,就算有幾十萬積蓄,都會好快用完。」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