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潛射導彈未有發射平台

新潛射導彈未有發射平台

薛理泰 美國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員

據日本NHK電視台報道,中國一艘核潛艇在上月十六日,從黃海某海區向西北戈壁發射了一枚「巨浪」二號潛射導彈,美軍從沖繩基地起飛的一架偵察機RC135全程監控了這次導彈試射。海外媒體湧現了不少評論。
若干美、日專家指出,「巨浪」二號潛射導彈射程達八千公里,一枚導彈能攜帶多顆核彈頭。中國一艘新型導彈核潛艇至少能攜帶十六枚這種導彈,在太平洋深海巡弋時,接獲命令,就能向美國發動核襲擊。
他們認為,這次成功試射,顯示中國導彈技術已有了長足進步,足以證明中國已擁有第二次打擊能力,即假定中國陸基核導彈在對方全方位、大量的第一次核攻擊後全部被摧毀,中國剩餘的海基核打擊力量還能對敵方發動摧毀性的核報復。台灣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林中斌判斷,一旦解放軍擁有向美國發動核攻擊的能力,美國考慮是否介入台海衝突時,難免猶豫不決。
關於這次導彈試射,令美、日專家不解的是,究竟這枚導彈是從經過改裝的092型核潛艇,還是從新建造的094型核潛艇發射?據稱,如果這次導彈是從092型核潛艇發射,對美、日兩國造成的緊張氣氛將不及094型,因為092型設計落後、設備老化,威懾能力遠遠不及094型;但專家認定,這次導彈確是從核潛艇發射出去的。
筆者曾與劉易斯教授合著《China'sStrategicSeapower》,對中國導彈核潛艇部隊裝備水平作過研究。關於美、日專家對這次解放軍發射導彈的猜測,筆者不敢苟同。假若一位學者熟悉中國導彈核潛艇的研製過程,又能仔細分析公開報道,應該發覺美、日專家的猜測是完全錯誤的。其實導彈是從特製的水下導彈發射平台發射的。
倘若分析美、日專家的猜測,不難發覺筆者的判斷是有依據的。

首先,「巨浪」二號導彈與「巨浪」一號導彈的尺寸不同。一號是兩級火箭,二號是三級火箭,長度不同;一號兩級火箭的直徑均為一千四百毫米,二號一級、二級火箭的直徑均為二千毫米,三級火箭的直徑為一千毫米。既然尺寸大不相同,又如何能在原設計發射一號的092核潛艇上動大手術,改為攜帶二號?縱使核潛艇改裝後能適應二號的較大直徑,二號冗餘的長度又如何解決?事實上,092核潛艇根本就不能攜裝「巨浪」二號。退一百步說,即使能勉強湊合,無論在戰術、技術指標,或是在經濟效果上,均是得不償失的。
其次,從狹義判斷,導彈核潛艇工程是核潛艇工程和潛射導彈工程的結合。中國國防工業要順利推動導彈核潛艇工程,存在如何運用系統工程理論的問題。筆者根據092核潛艇工程和「巨浪」一號導彈工程的進度參差不齊的先例,估計094核潛艇大體上應已造好,潛射導彈再成為技術突破的瓶頸。
導彈核潛艇造價對中國是個天文數字,沒有經過幾次成功的導彈試射,以證實導彈技術的成熟性,中國豈會輕易直接從導彈核潛艇上發射?當初國防科工委就是出於這一層考慮,在「巨浪」一號取得技術突破後,在八二年先從031常規動力潛艇上試射「巨浪」一號,獲得了成功,再經過幾年的技術改進,確實有了把握,才在八八年同意海軍從092核潛艇上再次試射「巨浪」一號。國防科工委在數次試射成功後,方批准該導彈設計定型。
事實上,早在十年前,北京《艦船知識》已在一則小新聞中報道,武昌造船廠承造的水下導彈發射平台業已下水,即將移交海軍云云。根據常識判斷,在九十年代,惟有潛射導彈需要使用這種平台。此時,「巨浪」一號早已設計定型,已經轉入批量生產了;可見,只有「巨浪」二號技術尚待驗證,需要使用這種平台。這則新聞有力地證明了所謂「巨浪」二號是從經過改裝的092核潛艇或新建造的094型核潛艇上發射說法,全是穿鑿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