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天文台昨日發出本年首個酷熱天氣警告,正午時分,紫外線指數更衝上極高水平。驕陽盛放日子,無論逛街或做戶外運動,都要小心被紫外光所傷。香港理工大學最近成功研製一種永久性防紫外線吸收劑,加在衣物上可以吸收太陽紫外線,防止曬傷。 記者:蔡元貴
發明防曬物料的是理大紡織及製衣學系教授忻浩忠,永久性防紫外線物料是採用新型納米科學技術,用於紡織品上,使衣物達至防曬效果。防紫外線吸收劑是一種液體,添加在衣物上可以改變布料的化學結構,從而吸收紫外線能量。忻浩忠稱,新發明的吸收劑的防曬效果是國際標準的五十度以上,即「優異」水平。
香港天文台資料顯示,自二○○○年有紫外線紀錄以來,每年都有五十至八十天,紫外線達至極高水平。忻浩忠表示,已有廠家表示有興趣與理大合作,生產防紫外線衣物。
白衫只能反射熱量
其實,現時不少外國品牌的衣物已有防紫外線物料,而且根據歐盟法例,須在包裝上附加標籤說明防紫外線能力。市民在運動用品店選購運動衣時,不妨留意衣領位置,有沒有註明UPF的字樣,如果UPF是50+的話,即表示衣物防曬能力優異,30則是中等,低於30則無甚防曬能力。
紡織物本身也有不同程度的吸收紫外線能力,但坊間存在一些錯誤觀念。舉例說,市民炎夏外出時多數喜歡穿白色衣裳,因為白色較能反光,感覺比較清涼。有人想當然以為白色衫最能抵禦紫外線,這是錯的。忻浩忠表示,白色衫反射的是熱量,並不是反射紫外線。
在水中也會被曬傷
原來黑色衫比白色衫更能吸收紫外線,而眾多色彩當中,紅色及黃色最能吸收紫外線,原理是紅黃色波長較長,最能吸收對皮膚造成傷害的短波長紫外線。忻浩忠並指出另一個常見謬誤,游泳人士以為在水中暢泳不上水就不怕曬甩皮,其實水底或陸上的紫外線強度沒有分別,「浸喺涼冰冰嘅水裏面,感覺唔到太陽嘅強光,呢個錯覺好危險,曬傷咗都唔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