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融資系列之一:周一嶽透露融資計劃未來方向<br>醫療收費不超收入15%

醫療融資系列之一:周一嶽透露融資計劃未來方向
醫療收費不超收入15%

【本報訊】本港價廉物美的醫療制度正在轉變,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周一嶽強調,醫療融資問題刻不容緩,若無保險制度,將無法解決人口老化及醫療科技所引致的龐大開支。他認為,未來方向是市民要支付相當於收入一成至一成半左右的醫療費用,其餘由政府補貼,當局並致力協助「低收入中產人士」免因醫療開支而破產。本報將一連數天,以系列報道形式探討醫療融資問題。 記者:梁洵瑜

政府正面對每年超過三百億元的衞生服務開支,開源節流,方向是重提已討論了二十多年的醫療融資方案。政府的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明天會舉行會議,討論未來門診及住院服務模式。

增壽一年成本加一成

周一嶽接受本報訪問時解釋,本港正面對嚴重人口老化,現時只有一成人口為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但佔用了四成六的公立醫院住院服務;若未來二十年老齡人口增至四分一,住院服務升幅將非常驚人,每一年壽命的增長,醫療成本將相應上升半成至一成。
此外,新藥及新科技令醫療成本平均每年增加百分之二點二;加上公私營住院服務嚴重失衡,公院應付多逾九成的住院需求。周一嶽表明,若無可行的融資計劃,政府難以提供持續性的醫療服務,「如果無保險制度係無辦法解決問題,問題係刻不容緩。」

超過15%政府有補貼

至於未來融資方案會以個人供款的儲蓄模式,抑或以保險形式,周一嶽稱目前未有定案,「若買保險係自願定強制,未來市民自己要畀幾多錢,政府又畀多少都未定。」他表示,期望兩年內可就此取得市民共識,整個政策最快要五至八年才可落實。
但周一嶽強調,無論融資方案為何,未來的模式都會是「市民畀一啲,政府會有補助制度」,至於市民負擔水平,有病人團體曾倡議,最多為病人收入的一成至一成半,「我覺得都係咁上下……似乎大家都接受一成至一成半。」
換言之,若一名月入三萬的市民患病,每月醫療費需一萬元,付出收入一成至一成半、即三千至四千五百元,餘額由政府補貼。周一嶽強調,推行醫療改革時在照顧貧窮家庭外,會重點研究協助低收入中產人士,「(收入)多過五、六萬嘅可能影響唔會太大,我哋針對協助低收入嘅中產,唔好因為病而影響生活質素。」
對於中產人士或不滿成為政府稅收主要來源外,還要支付醫療融資費用,周一嶽指出,未來或會研究為供款者提供多些選擇,如住院時可選擇環境較佳的頭等病房。他承認,要在醫療融資方案上取得社會共識並不容易,但強調不能因艱難而做「鴕鳥」。

普通病一成負擔太高

對於政府有意以病人收入的一成至一成半作為補貼準則,病人權益協會幹事彭鴻昌指出,他們贊成當面臨高成本的危疾治療時,市民應負擔相當於收入一成的費用,若一般疾病都支付同樣比率,則負擔太高,「市民又要畀稅,重要畀咁多醫療費用,實在太多。」

公私營醫療嚴重失衡,病人一窩蜂擁往公立醫院,是推行融資方案的主因之一。資料圖片

《市民看法》
吳先生:「如果要供款或者買保險,最好就係自願性質,我哋打工仔搵雞碎咁多,如果重要畀收入嘅10至15%睇病,真係頂唔順。」

劉小姐:「我同意市民應該承擔多啲醫療費用,所以10至15%都可以接受,不過政府一定要保證唔會有窮人冇錢而睇唔到醫生。」

黃先生:「我唔贊成政府搞醫療融資,我哋啲打工仔每年都要交好多稅,如果有病重要負擔咁多醫療費,根本負荷唔到。」

吳小姐:「我每月得萬幾蚊收入,如果畀10至15%醫病實在太高,5至10%會比較合理,自己會考慮買醫保,多個保障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