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近期急挫,逾8成收入來自歐元區的思捷環球(330)遭受龐大沽壓,股價一度低見49元水平。思捷副主席兼財務總裁潘祖明認為,是次股價調整是部份投資者反應過敏,他指歐元疲軟,無損集團全年業績,因思捷是以過去12個月歐元的平均收市價,折算歐元區的收入。
平均價折算外幣收入
潘祖明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一直以來思捷均以12個月的平均收市價,計算包括歐元在內的外幣收入,所以短期滙率波動,不會對全年業績造成顯著影響。他說:「截至05年6月底止的12個月內,歐元平均收市價為1.277元美元,較現時1.2美元高。」
潘祖明指出,由於思捷會要求供應商及批發客戶,以美元報價或交易,除非指明要用美元以外貨幣結算,否則思捷不會為包括歐元的外幣進行對沖。他說:「若遇上供應商一定要用歐元作結算,集團才會作出相應的對沖……股東給我們資金,是要我們做生意,並不是要我們『炒』外幣的。」
相對滙率問題,潘祖明強調,思捷更為着重整體毛利率及產品採購。他指現時歐元區內銷售的貨品,約60%從亞洲區採購,40%在歐洲,原因是要貼近市場需要,若一件衣服不能以正價出售,要7折或6折才售出,無論滙兌上賺到多少,也不能彌補對毛利率的損害。
歐洲發展空間仍大
他表示,在20多個歐洲國家中,思捷現時只是在其中約一半的國家開設分店,集團在歐洲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至於思捷可能將主要採購地點,由內地遷往其他地區,潘祖明表示,集團不時也有研究在其他地區採購產品,包括越南及印度等地,暫時看不到有轉移主要採購地點的迫切性,儘管人民幣在短期內升值。思捷行政總裁高漢思較早前曾表示,若歐元繼續下挫,可能將部份採購由內地轉往其他更廉宜地區,以抵銷滙價波動的影響。
市場早前傳出思捷終止收購某個品牌的計劃,潘祖明指出,集團經常就收購進行研究,現時並無任何進一步資料可披露。他說,集團的條件很簡單,包括購入的品牌可否產生顯著貢獻,集團有否足夠人力負責管理,以及是否與思捷現有品牌配合等。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