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漢光
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本港的半官方機構旅遊發展局,不斷透過傳媒發放旅遊業的好消息,例如:來港旅客人數持續創新高,當中不僅內地旅客人數激增,來自歐美等地的長途市場遊客亦有可觀增長。近日,旅遊發展局高調地向傳媒宣稱,正在全球推廣的香港購物節,會為香港帶來旅客超逾四百六十三萬人次,保守估計將會帶來約一百四十二億港元旅遊消費。筆者認為旅遊發展局發表的數據,有混淆視聽之嫌。
傳媒在有意無意間,把旅遊業打造成香港經濟的火車頭,是被旅遊發展局誤導所致。要知道本港沙士疫症前,旅遊業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約百分之六,儘管內地放寬個人遊的限制,訪港旅客由二○○二年的一千六百多萬人次,急升至二○○四年的近二千二百萬人次,旅遊業亦只佔二○○四年本地生產總值約百分之七。筆者深信香港迪士尼樂園開幕等利好消息,亦難以令訪港旅客如去年般激增,要旅遊業帶動本港經濟發展,實在有點不切實際。
香港迪士尼樂園,不但是全球最細的迪士尼樂園,同時是全球開放時間最短。香港迪士尼樂園估計,啟用後首年入場人次達五百六十萬人次,當中約一百四十萬是特別為迪士尼樂園而訪港的新增旅客。由九月十二日開幕至年底,共三個多月時間,號召力驚人的迪士尼樂園,亦只能為香港帶來一百四十萬新增旅客;筆者怎能相信,由六月二十五日展開至八月底的香港購物節,會為香港帶來訪港旅客超逾四百六十三萬人次。把香港購物節期間來港的旅客,全數算在香港購物節的效益中,明顯是玩弄數字遊戲。被香港購物節吸引而來港的新旅客人數,要達到一百萬人次,恐怕亦難若登天,更遑論要有一百四十二億港元的旅遊消費。
假若,每年有三百名大學生修讀筆者任教的科目,每名學生的全年學費為四萬二千元,套用旅遊發展局的邏輯,筆者為大學每年帶來一千二百六十萬元學費收入。旅遊發展局以上述「嘩眾取寵」的推算方式,計算推廣活動的成效,「水份」重得令人吃驚。
據報道,旅遊發展局獲撥款四億七千萬元,用作未來兩年在全球推廣香港的經費;立法會經濟事務委員會,曾經質詢撥款的成效,而旅遊發展局按內部以計量經濟模型所作的預測,推算所有推廣項目將帶來額外一百二十萬旅客人次,額外二百萬的留港日數,以及一百零四億元的額外旅客消費;即每一元的開支,將獲逾二十元的收益。若旅遊發展局的推算正確,旅遊業界應該十分樂意積極參與旅遊發展局的推廣活動,包括支付部份推廣費;特區政府亦應大幅調低撥款,改為要求旅遊發展局向最終得益者收徵推廣費。
例如:旅遊發展局為了香港迪士尼樂園,在全球及內地進行大量宣傳工作,香港迪士尼樂園是最大受益人,按市場原則,要求迪士尼樂園支付部份費用是理所當然,更何況新增旅客中,預計即日來回的內地旅客及入住迪士尼樂園酒店的兩天遊旅客,為數在少,除迪士尼樂園外,對旅遊業界的實質效益有限。若旅遊發展局不向迪士尼樂園徵費,間接是要求納稅人補貼迪士尼樂園。
近期令筆者信服的數據,是現正在香港舉行的獅子會年會,估計為本港帶來二萬名新增旅客及一億五千萬旅遊收益。若年會在其他地區舉行,他們現時應不會在香港。事實上,會員來自全球百多個國家及地區的國際獅子會,不但吸引大財團贊助籌辦經費,更能直接提升香港的國際形象。
坦白說,旅遊發展局計算推廣活動成效的數據,並不可靠,許多令港人充滿憧憬的數據,更有混淆視聽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