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化善惡美醜 手法公式煽情<br>迪士尼淨化現實有讚有彈

簡化善惡美醜 手法公式煽情
迪士尼淨化現實有讚有彈

美國流行文化過去大半個世紀無堅不摧,強勢席捲全球;一如荷李活電影、麥當勞快餐,迪士尼作為美國文化的表徵(美國前總統列根形容是國寶),它的卡通人物、電影、音樂和主題公園,不但是美國幾代家庭兒童的集體回憶,也成為世界不同地方孩子最早認識簡單化了的善惡、美醜和是非的媒介。
迪士尼引申而來的文化、勞工和環保等議題,使它成為知識界和關注團體長期批判的對象。環保組織反對它賣魚翅;社會服務團體希望它回饋社會。影響力愈大、責任就愈大,公眾將要求擁有不少特權的香港迪士尼,履行更多企業責任。 記者:陳沛敏迪士尼直擊(20之5)

米奇老鼠不一定人見人愛,當年巴黎的迪士尼樂園開幕,法國總統米特朗甚至拒絕到訪,傳媒引述他說:「那不是我那杯茶。」在巴黎街頭好不容易找到會說(或肯說)英語的法國人,大都對迪士尼印象欠佳;在樂園內,來自歐洲其他地方的遊客還好,問法國本土人為何來玩,他們多會冷冷呼出煙圈,淡然說:「只為帶孩子來。」
迪士尼不但受到部份法國人冷待,它的成功也令「迪士尼化」對社會影響,成為學術界和文化界關注的課題。他們認為迪士尼除將主題性消費模式推至全球,其慣用簡化、煽情和公式化的手法,將真實世界「消毒淨化」成沒有對立、分歧和多元性的糖衣假象。

主題旅遊影響全球

在九十年代初,迪士尼公司有意興建名為「迪士尼的美國」(Disney'sAmerica)的主題公園,立即遭歷史學家和環保人士群起反對,結果計劃被迫擱置。歷史學者擔心,迪士尼會過份簡化及淨化像美國原住民、奴隸制度等較複雜和敏感的題材,一如奧蘭多華特迪士尼世界內Epcot的「美國歷險」和神奇王國的「總統館」一樣。
在本港,九九年與友人合著《迪士尼不是樂園》的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講師葉蔭聰指出,迪士尼不純粹是主題公園,它還代表一種旅遊開發和城市發展形式,會改變人們對一個地方的認知和了解,「現在全世界都作主題公園式發展,例如去韓國旅行會去大長今村。」
「以前去一個地方旅行,你會去了解當地人嘅生活、文化,但係𠵱家去當地嘅主題公園,其實係透過大企業塑造嘅旅遊經驗……將來嚟香港嘅人都可能會係咁。」葉蔭聰指出,從本土文化角度,迪士尼對生活環境帶來微妙變化,例如一直叫作陰澳的地方,突然變成「欣澳」,「過多幾十年,可能會無人會記得有個叫陰澳嘅地方。」

微妙改變社會文化

由一群大專院校師生組成的「獵奇行動」,則準備長期監察樂園對本港社會和文化景觀帶來的影響,包括勞工、環境、經濟、文化教育、官商勾結、壟斷版權、性別議題、社會平等及全球迪士尼化;也有學者計劃研究消費者如何受到影響和改變。迪士尼樂園開幕,不只是為本港帶來一個新興的旅遊點,也將成為一個影響社會多方面的現象。
《玩盡全球迪士尼》明日起轉刊在副刊

巴黎迪士尼樂園內的標語譯成多種歐洲語言。

今年離任的迪士尼行政總裁MichaelEisner在自傳中透露,籌建巴黎迪士尼的睡公主城堡時費煞思量,因為歐洲已有不少貨真價實的城堡。 馬泉崇攝

迪士尼風魔全球不少大人和小孩,卻被學界和文化界批評是糖衣假象。 馬泉崇攝

迪士尼直擊
記者:陳沛敏

我看巴黎迪士尼樂園
樂園遊客
很注重細節
Toon(右)來自比利時︰「雖然我不是一個超級米奇老鼠迷,但我喜歡這裏的迪士尼樂園,因為它注重細節。也聽過香港會建迪士尼樂園,但我不會專誠為了迪士尼樂園到香港,或許我將來有機會到香港時,會順道去看一看。」

樂園遊客
東京最好玩
安田貢(右)居法日本人︰「我們在巴黎居住了二十三年,曾去過洛杉磯和東京的迪士尼,現在持有巴黎迪士尼的年票。我覺得東京的迪士尼最好玩。我認為巴黎迪士尼不成功的原因,是日本人較法國人願意在孩子身上花錢。」

巴黎街頭
員工待遇欠佳
Anne(40歲,教師)︰「我沒去過,或者有一天會跟有孩子的朋友一起去吧。但知識分子大都不喜歡迪士尼,都明白那是一盤生意。迪士尼給我的印象是員工待遇麻麻,規限嚴格,要員工經常笑,還要穿那些儍氣的服裝。」

巴黎街頭
小孩去的地方
Carde(23歲,攝影師)︰「我是德國人,住在巴黎多年。我不喜歡主題公園,因為我已不是小孩子。我想巴黎迪士尼樂園沒有美國和日本的那麼成功,並非因為文化差別,只是這裏的人都認為,那是給孩子去的地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