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四日是美國的獨立日,太空總署以一場壯觀的太空煙花慶賀。「深入撞擊」號探測船釋放的撞擊器,本港時間明日下午將進行高速撞彗星的「自殺式任務」,務求將彗星深層太陽系形成時的物質撞出來觀察研究,撞擊產生煙花一般的光芒,地球部份地區亦可能看見。
「深入撞擊」號今年一月十二日發射後,經過半年追逐,已接近離地球約一億三千萬公里的彗星「坦普爾一」。探測船將於本港時間今日下午一時五十二分釋放撞擊器,預計剛好在二十四小時後,就以時速三萬七千一百公里撞中「坦普爾一」。
轟出內部物質研究
這個如洗衣機般大的撞擊器重三百七十二公斤,用一百四十四公斤銅合金加固,以相當於六分鐘就能從紐約飛抵洛杉磯的高速撞擊「坦普爾一」,能產生等同五噸黃色炸藥的破壞力,撞出一個像足球場般一百米長、七層樓(二十五米)深的大坑,甚至撞穿這個約半個紐約曼克頓大(十四乘五公里)的彗星,但也可能在彗星表面反彈開去。
無論撞擊的結果是怎樣,太空總署最後目標是將彗星內部物質轟出來,探索在太陽系形成時保存下冰塊、塵埃和氣體,就像地質學家用鎚子擊打岩層,打開地球的秘密一樣。
科學家已布下「天眼陣」,金睛火眼觀察撞擊所產生猶如放煙花激濺出來的物質。撞擊器上裝有鏡頭,在它「壯烈犧牲」之前,可傳送兩小時長畫面。「深入撞擊」號有鏡頭和光譜儀,在五百公里外記錄撞擊畫面和分析物質,預計在撞擊發生後的二十分鐘內,將第一批畫面傳回地球。「哈勃」、「錢德拉」和「斯皮策」等太空望遠鏡,以至世界各地六十個天文台,都會觀察這次撞擊。
花25億耗10年籌劃
過去人類害怕彗星撞地球,現在地球人首次撞擊彗星。這次任務花費二十五億七千萬港元,屬於較低預算,但足足花了十年時間籌劃。太空總署噴射推進實驗室主任埃拉奇說:「我們將嘗試太空探索史上其中一次最大膽和最冒險的任務。就像其他探索,這個險值得冒,因為幾千年來我們首次不用怕彗星,而是知道它們是由甚麼組成。」
這任務風險大,是因為探測船、撞擊器和彗星都在極速飛行。任務負責人格蘭米爾形容,這就像「一粒子彈嘗試以另一粒子彈擊中第三粒子彈」。雖然太空總署上周五表示「深入撞擊」號所有系統運作正常,但他們已準備應變計劃,如撞擊器屆時無法自行脫離母船,就會改為地面遙控發射,必要時讓「深入撞擊」號自己撞向彗星。
法新社/德新社/路透社/英國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