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理論:息口未見頂升市有保留

實戰理論:息口未見頂升市有保留

聯儲局一如市場所料加息0.25厘,市場一般認為本年內仍有一至兩次的加息空間。
原先市場估計聯儲局會後的聲明會有機會暗示加息周期將接近完結,而結果反映格老仍會繼續同樣的加息步伐,究竟其意義為何?去年開始加息周期之時,筆者已指出格老有意將美元推高,因為當時美元已累積了頗大的跌幅,跌至危險水平,若情況不改善,將觸發資金大舉拋售美元資產。故此,雖然雙赤問題仍未解決,兩者量其輕重,仍以支持美元為首選。美元自年初至今,累積升幅已不少,但長債孳息偏低之現象同樣令人不安。樓市未降溫,債券價格高企,兩者皆出現泡沫的危機,故此格老繼續維持漸進的加息步伐,以調控這兩方面的問題。
筆者對港股後市一直抱有保留的態度,純粹是相信美國息口走勢仍會持續,以現時美國的經濟狀況及香港的經濟基調,承受的加息幅度已近極限。要知道香港的經濟是大病初癒,雖然現時港息水平跟歷史高位仍有一定的距離,但同樣地經濟的基礎也薄弱得多,自不可同日而語。
美資大行繼唱淡本港樓市後,再出報告唱淡滙控(005),令上周四滙控股價單日下跌1.5元。對於大行的報告,筆者一直持保留態度,不會盡信亦不會全部不信。大家要考慮的是報告本身所持的理據,以及與現實情況是否脗合。其實筆者在去年底看淡滙控之時,持有的論點是憂慮滙控在歐美的業務存在着不明朗因素,以當時之價格(130-135元)計算,風險極高。此等憂慮在近期的數據及息口走勢顯示,理據成立的機會亦頗大,當然,信與不信由讀者們自己決定。

縮窄差價不利短炒客

下周起,股價在30元以上的股份買賣差價將會收窄,此政策過往一直受中小型經紀所反對,皆因擔心會影響成交。其實此政策更改能否如交易所所預料,令成交額增加,尚是未知之數,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散戶的成交量一定受影響而銳減,皆因縮窄價位令短炒客難轉身。縮窄差價最大的受益者會是中長線投資者及機構性投資者,皆因他們會較容易控制平均成本價,但這並不代表可以提升成交額。其實此制度之推出主要是涉及機構性投資者與短炒客之利益關係,此政策引來另一個對散戶不公平的後果,就是會減低認股證之波幅,到時散戶要在備兌證市場炒賣,輸的機會又會再度提高。原因很簡單,就以滙控為例,以前一個價位為0.5元,現在是0.1元,相對地,備兌證的波動便只是從前的20%。
在年初筆者代表公司出席交易所一次參與者會議中,亦有論及此政策,明顯地壁壘分明,大行是贊成,中小行是反對的。交易所在平衡利益之中才決定分段推行。若然此政策真的能提升成交額,相信交易所便不會有所保留。很明顯,自從周文耀先生接任港交所行政總裁一職之後,以內行人管理內行業務,較諸以往以外行人管理,政策上已明顯顧及實情,更勝一籌。
沈振盈
訊滙證券董事總經理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沈振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文所提及之上市法團,作者及其有聯繫者目前並無擁有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