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21世紀的首個十年快將度過一半,而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特首亦已加冕就職,我們亦希望有利於香港各階層穩健進步和發展的各項政策能一一盡快落實。在了解到香港人口逐步老化、青少年體質日益下降,都市病愈趨惡化的情況,落實和執行有關促進市民良好體質和健康的政策更是刻不容緩。
美國是一個十分注重國民體質和健康的國家,自從1979年推出「健康國民」計劃來提高美國國民健康質素後,在1980年又推出「推廣健康?預防疾病:國家目標」計劃,藉此制訂出步向1990年可以達成的226種可量度的專項健康目標。其後在肯定這些目標可以在1990年前完成的同時,立即又推出「健康國民2000:國家健康推廣和疾病預防目標」計劃。經過上述系統性的政策制訂和執行,最近美國政府又針對21世紀首10個年頭的國民健康政策而推出「健康國民2010」|政策中列出了10項健康指標,作為推廣和促進國民健康的工作目標。這些指標包括體能活動、過重和肥胖、煙草服用、藥物濫用、負責的性行為、心智健康、受傷和暴力、環境質素、免疫、健康服務等。
經過20多年的努力,美國國民的壽命逐年遞增,由1900年的47.3歲增至2002年77.4歲的歷史新高。當中最大的殺手心臟病下降了3%,而心臟病的其中主要導因是日常體能活動不足及過量飲食,造成能量收支失衡。針對這點,美國政府訂出2010年在體能活動和體適能上要達到的多項指標,包括增加公餘時間的體能活動量、提高不同程度的體能活動參與量等。
回到香港,我們深知市民與各種健康有關的種種問題,無論專業報告也好、市民和各有關機構的意見也好,說了很多,討論也不少,但仍未見落實執行。台灣已推行「健康校園」政策,包括增加中小學校的體育課節數和課餘體能活動的參與,同時在校園的餐飲供應上確保學生的營養和熱量攝取,並且培養均衡飲食的習慣。其實,香港醫療服務和專家都是世界一流,大家都知道和認同預防醫療的價值,奈何我們一直仍未能有系統的落實和推行。這些政策,不光是醫療衞生界的事,還需依賴教育、環保和體育康樂各界通力合作才能獲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