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正 財務學博士、特許財務分析師
最近,歐美各地對「中國價格」的過敏出現了新變奏。國企中國海洋石油宣布,以每股六十五美元,即總代價一百八十五億美元的「超高價」,收購加州大型油公司優尼科。近期,市場不斷傳言中資加入收購戰,和本已和優尼科董事局達成收購協議的雪佛萊(Chervon)競逐控制權。優尼科股價從原來約每股四十美元,升至近六十美元的水平。中海油首次出價,已比優尼科的正常價格高60%。
從去年起,中資機構開始收購國外企業:電視機製造商TCL收購法國的Thomson;電腦生產商聯想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白色家電」廠商海爾計劃收購美國家電品牌Maytag。似乎,「走出去」的活動陸續有來。美國財經傳媒更以八十年代日本企業「侵略」美國作比較。
單從數宗交易的出價看來,中資企業似乎「志在必得」,不惜以高溢價收購。以收購優尼科為例,分析員基於中海油在收購後需舉債百多億為由,看淡是次收購。
收購方為了成功取得目標企業的控制權,往往付出較高的溢價,尤其遇有爭奪戰,出價更格外高。所以,若收購落實,通常買家股價下挫,而賣方股價上揚,放諸四海皆如是。中資主導的收購活動,卻似乎並非純粹的財經活動那麼簡單。現時的大型中資企業大多為國企,「走出去」的動機,可能亦是體現國家政策。國家政策是長遠的策略,未必和追求中、短期回報的財經市場活動有關。
中資企業的特殊身份,導致歐美市場產生懷疑態度。其一「論據」,是中資企業由國家銀行體系批出大量超低息的政策貸款,對美國企業存在不公平競爭。此說法自然較為牽強,但頗能反映外國政客的心理。
「走出去」政策是否成功,不應只看短期的股價表現(現實情況難有驚喜),而是收購完成後,中資企業能否取得外國公司的精華,用以提升本身的營運。
投資市場有句說話「協同效應」(Synergy),即兩所企業互補長短,使新公司更為壯大(所謂「一加一等於三」)。但研究顯示,「協同」大都是投資銀行游說客戶收購的噱頭。收購活動能否成功(以不摧毀原有股東價值為指標),並不關乎表面看來的「策略配合」(StrategicFit),而是取決於最基本的管理原則:究竟買家能否把收購回來的企業,管理得井井有條,發揮其應有的價值?收購公司的控制權,和購入一批股票,畢竟是兩碼子事。買股票是財務投資,而收購公司後,必須實行有效的管治。
以上市公司管治看來,國企有着自身的系統,以內部管治為基礎,對外的開放頗有限。美國公司的管治,則較複雜而強調訊息披露,和中資企業大不同。怎樣使兩者調和,不出亂子,是非常大的學問和藝術,並非收購個別品牌,便可成為國際名牌企業那麼簡單。
美國的企業管治,包括管治和披露制度、CEO和董事局權責等,是甚成熟的系統;但對中國企業而言,卻可能是場新遊戲,必須慎重為之。
八十年代的日本收購了不少美國企業,較矚目的,包括新力(SONY)收購了哥倫比亞公司(持有三大電視台之一的CBS)。當時,美國人亦有「被入侵」的感覺。不過,CBS對Sony來說,卻是個說不出的噩夢。截然不同的文化差異,使「協同效應」變成笑話。有段時間,美國的總裁,甚至拒絕前赴日本開董事會,堅持在視象會議中,對着言語不通的日本董事,只用英語「溝通」。這點,必須引以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