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港人怨憤的前特首董建華先生最終下台,加上現時經濟環境改善,亦沒像替二十三條立法那樣惹起民眾爭議的重大事件,今年7.1上街人數低於過去兩年不難明白。另一方面,人們對新上任的曾特首亦有一定的支持,有一點期望,不願在他剛上任便上街為他「贈興」,亦促使今年的上街人數不及過往。
如果曾特首以為今年遊行人數減少,代表港人對民主改革的訴求減弱,那他將極可能會錯誤估計形勢。不幸的是,這卻似乎是他對現今政治形勢的判斷。
曾特首要明白的是,在備受廣泛民意支持背後,是民眾對他能為特區政制引入民主成份的寄望,若政府在政制諮詢結束時所推出的改革方案,未能滿足港人訴求,他高企的民望將受到嚴峻考驗。
事實上,曾特首在政制改革方面要做的工作,除應努力向中央說明港人對開放政治制度的訴求,以釋除中央對政改的疑慮外,另一項相當重要的工作卻似備受忽略,較少為各界關注。
在政治上本港商人傾向保守,對開放政治制度抱戒心。原因是商界普遍擔心,政制引入民主成份,將為政府加添財富再分配的壓力。的確像法國與德國般的民主制度,其政策大都着眼於財富再分配,而不是創富。因此,商界的擔心可以理解。可引進開放政治制度卻並不必然會引致這結果。只要在制度設計上,加入能有效制約政府權力的成份,便可望能遏止民主政制內着重財富再轉移政策的傾向。
曾特首若能在這方面下工夫,尋求本港商人支持開放的政治制度,在對中央解釋港人的民主訴求時,其所能起到的促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