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 - 陶傑

國際學校 - 陶傑

許多有見識的家長,為了保障下一代免於思想行為之小農中國化,紛紛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
但是國際學校有兩類:一種由英國、加拿大、德國等文明國家資助,直接派人來管理校政。另一種,查由本地人當老闆,請幾個鬼佬鬼婆教師,每月學費一樣五位數字。
正如唐三藏取西經,路上也隨時誤闖進一座搭雞棚的假雷音:選國際學校,校長、校監、資助機構,最好是真正的外國政府和西方人。由本地人打本開設,即使請來若干鬼佬當教師,校政管理多半還半中不西,鬼佬教師蹲下幾個月,往往就摸通虛實,教起書來打呵欠,上課時時偷看腕錶。

真正的國際學校,辦學宗旨必定與母國的文明價值觀掛鈎,各有各的特點:德國重紀律、法國重自由、加拿大重人權和博愛,並不是上課放幾套迪士尼的卡通唱遊video,讓孩子學好英語將來找一份起薪點高的好職位之簡單。
中式國際學校止於用幾張鬼佬教師的臉孔來點綴,令新移民的紅籌國企駐香港高官父母印象深刻,學費立即Mark高幾千元,而且還滿腹藍圖,準備「進軍」北京上海。
真正的國際學校其實不想取錄太多本地學生,怕在學校裏形成一條唐人街。他們的校長內心很明白,這些中國孩子的家長並非信服國際學校辦學宗旨的人權、民主、自由,他們只想在馬會包廂和半山豪宅的麻雀桌上贏得面子,當那位戴滿謝瑞麟首飾的上市公司主席夫人叫一聲「碰」之後,一面收籌碼,一面說:「我個仔讀緊IslandSchool,即是英童鬼仔學校呢,佢啲英文講到HughGrant咁。間學校鬼咁少功課,暑假重組織埋StudyTrip去Cambridge,不過,鬼咩,啲中文一啲都唔識呀個衰仔。」
她的嘴巴一面惋惜,臉上露出一絲高等華人的優越笑容。她的老公還是政協代表呢,他這個周末上了東莞打高爾夫。「哎呀,」她想起了甚麼,抓起手機:「個仔今日在學校打Tennis,忘記了叫菲傭去接他㖭。」
她兒子中文不好?那應轉校愛國的漢華,還是旺角勞工子弟學校吧,好不好?真心的答案顯然比吃出一副雞糊更加顯淺。送孩子讀國際學校?小心裏頭的這一類家長們。崇洋戀英、慕美愛法,他們無所不在,是不是?
連英國名牌寄宿學校DulwichCollege,也要去大陸開分校了。開口表態,固然勿忘支持學校每天升五星旗,但孩子記緊要送國際學校,而且驗明真身,要選升掛米字旗或星條旗或紅藍白三色的那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