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精神首重包容

七一精神首重包容

今天的七一遊行已是第三年,民間人權陣線決定由同志團體作為領頭隊伍的成員,這個安排遭部份宗教界及社會人士反對,擔憂同志團體領頭,將扭曲七一爭取民主的意義。這次爭拗使筆者再次深思,究竟何謂民主?七一的意義在哪裏?

李芝蘭、李建安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

簡單點說,民主包含了兩層意義:在表層及容易看見的,是某種制度的形式和規則,例如實行全民普選;市民透過普及的選舉制度挑選代理人組成政府,制訂影響一己生活的公共政策。更深層的意義,民主是一種日常生活的實踐,相對來說選舉與政府只是當中的一小部份。民主更多的是從社會生活中各方面體現出來,而貫穿其中的,就是市民相信人人平等、互相尊重等價值觀。民主社會貴乎包容不同社群的能力。
然則為甚麼要包容?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合理的,而且多數優於他人。如此一來,大家可能會不自覺地傾向輕視其他社群的文化、語言或行為方式,例如有些人會對外籍勞工在中環等地方聚會有微言;有些人會抗拒接納新來港的移民;有些人會否定領取綜援者對社會的貢獻;有些人反對同性戀等。這些排斥「異己」的傾向,容易使人忽視其餘個體的價值取向,導致偏見或歧視;甚至造成群體間的嚴重誤解與衝突。

歷史給予我們深刻的教訓,上世紀出現多次大規模的種族滅絕屠殺,原因便是有些族裔(如二戰時的德國、九十年代中的南斯拉夫)過份自我膨脹,容不下在一個國度內同時存在其他種族。
過去兩年,參加七一遊行的團體繁多,觀乎當時的遊行標語,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訴求,例如環保團體要求「小灣鱷、要自由」;長者團體表達「還政醫民、反對醫療收費」;爭取居港權人士提出「還(身份)證於民」;性工作者哀歎「工作苦、無尊嚴、無人權、無工作權」;雞販商人大歎「活雞來港少、一雞過百元」;打工仔發洩「女工苦、女工怨、女工悲、女工哀」、又要求「立即制訂工時上限、工資下限」;中學教師希望「爭取民主、反對失業、絕食抗議」;醫藥界人士「反對醫護合約制,不可同工不同酬」。
可見七一除了是一個爭取民主的大型集會外,更表現出香港作為一個多元化國際都會的特點。筆者相信,曾經參加過七一遊行的人士,都未必全部認同上述的口號或意見。
事實上,一同遊行並不等如贊同所有團體提出的具體主張;你走你的,我行我的,這便是七一互相包容尊重的最佳寫照,也凸顯了香港公民社會的多元性。

近一個月來,七一上街與不上街,相信已成為朋儕間討論的熱點。基於今年缺乏重大的社會爭議,遊行氣氛明顯不及往年,有論者便擔心若今年遊行人數大幅減少,可能會給外界負面印象,認為香港人爭取民主的熱情已然減退。上街?或不上街?遊行人數頓然成為香港人爭取民主的寒暑表。
可是,簡單地將上街者歸納為支持民主,不上街者便是對民主有所保留,便會犯下粗放式二分化的謬誤。事實上,過去多次民調都指出,七成港人(統計無誤,即四百九十萬人)贊成雙普選,數字比上兩年七一遊行人數還要多,可見縱然多數人支持民主,但對於是否採用上街這種手段爭取,一直均有不同的考慮、分析及感受。
今年七一,你如何選擇?或許正如筆者去年撰文所言,且抱持平常心,但求心之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