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孟靜
這一年的六四夜,在維園的燭光集會後,與朋友夫婦小聚。男的說,七一大遊行似開始公式化,這一年,也許不參加了。向他說,這會向北京發出錯誤訊息,以為香港人對這次欽點曾蔭權欣然接納,市面彷彿一片皆大歡喜,「欽點有理」,甚麼香港人的民主訴求,終歸一場空談耳。朋友妻同意:「對,別讓曾蔭權太得戚!」
後來有記者問曾蔭權會不會參加七.一大遊行,報道引述「他說自己現時十分開心,毋須以遊行表達不滿。」曾特首固然希望把他自己的開心,引伸為香港人的集體開心。最新一着,是他挾「民意」以自重。
根據中央政策組委託人做出來的民調結果說,香港人的實現雙普選訴求,不入十大之列,排名第十的有「中央屠宰」。名列榜首的,是失業問題。
這種調查與排名方法,擺明一開始就有扼殺普選訴求得分的意圖。失業以及小班教學等,都是切膚之痛的議題,情況就像問「身體健康重要、抑或醫生有醫德重要?」答案自然是前者,人之常情。但若把問題分開獨立來問,相信百分百的人都認為醫生有醫德重要得很。
人大釋法否決了○七、○八普選,也或令一些香港人就此覺得灰心,這份氣餒也大概令調查結果打個折扣,但民調負責人不會就此作出調整,更不會就此注腳解釋。
這場曾蔭權聲稱獨立的民調的負責人,不會是公信力高的鍾庭耀,因為在曾振振有詞引述這民調翌日,鍾已在報上登了長文,提出多項質疑。事實上,不用專家提問,一般人都會垂詢基本的Who、What、When、Where、Why,及How。在何人何事何時何地,還有為何及如何的問題中,包括公眾有權知道民調結果的誤差率。
在董建華要推行問責制之前,也曾有官方民調問市民:為了令政府更有效施政,你是否同意政府推行問責制?一上來就把問責制說成是好事,如此loaded「有餡」的問題,令政府一度振振有詞宣布達七成港人支持問責制。
在二十三條一役中,政府如何扭曲收集到的民意,大家該記憶猶新,在此不贅。新鮮的,是最近讀中央政策組前要員練乙錚憶述,說董建華一度喜孜孜提出二十三條立法,以為毫無問題,因為根據當時的一項政府民調,說明大部份香港人都是愛國的,愛國也就等如會愛二十三條。這項闡釋之錯得離譜,令智囊團首腦劉紹佳也錯得離譜地估計,只會有三數萬人參加第一次的七一大遊行。結果是,人數超過五十萬。
一度誤稱自己為「政治家」的曾蔭權,甫上場顯然即攬西方從政者的一句座右銘,Politicsisperception(政治是觀感)。於是有理無理,先來個撒手鐧,拋出個霎時語焉不詳的民調結果,製造的觀感,是香港「去政治化」,效果可幫忙架空立法會。報道說,曾「強調,就算立法會各黨派同意通過一些議案,政府也不一定接納進行,當局視乎民意而定施政方向。」
依此說來,以後只需由特首提出甚麼議案,再來個民意調查,也就大功告成。立法會根本不必存在,市民也可省省支付立法會議員薪金等的大筆公帑,不必再搞甚麼立法會選舉──呀對了,遑論普選。
像董建華,曾蔭權很難在立會得到民主派的認可。但不像董建華,曾蔭權沒有立會中傳統左派義無反顧的支持。就不如索性企圖「一舉後慢慢來」,架空立會。就因為曾缺乏上述義無反顧式的信任,也令北京對他參選特首的小圈子得票有疑慮。
有理由相信,曾盡搶提名票這樣難看一着,並非這聰明人自己的意思,而是源自中央對他的不夠信心。
曾開口閉口為自己披掛上一襲民意新衣,這國王卻脫不掉「長官意志」,他最說得實牙實齒而也已頗見成效,但不見於官方民調排名榜上的「施政項目」,是整治香港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