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有線電視直播室遇上法興的李錦,閒談間提及早前市場甚為關注的滙控一波認購證4441事件,市場輿論一面倒將市況受壓歸咎於發行商的問題,筆者與李兄皆覺得甚為不公平。
筆者過往經常提及備兌證對小投資者不公平之處,並對一些發行商的手法加以批評,相信不少讀者也應該知道。但在今次事件中,筆者的看法卻沒有個別評論那麼偏激以及想當然。
此次事件可從兩個角度去作分析,就是正常的對沖方式及陰謀論。先從正常的對沖活動作分析,發行商主要是利用價格的波動,盡量於高位及高溢價之水平沽售股證,將風險以正股作對沖。若股價上升,他們的策略是沽備兌證買正股,當正股價格愈升,便要買更多的正股對沖風險。當正股價格出現跌勢,股價愈跌就愈會加大正股沽盤。此次事件之出現,主要是在5月初當滙控(005)股價從低位反彈之時,不知何故市場散戶突然間一窩蜂追入此股證,發行商便能輕易地於市場加推加售,造成街貨多至數十億份。若從正常的運作角度,這完全是沒有問題,問題在散戶人云亦云,見勢追勢,沒有理會此證之行使價太近及溢價過高等不利因素。
至於用陰謀論來分析,當中最大的陰謀應是5月初滙控彈升之時,散戶被走勢所吸引而「落叠」,至於6月份大市牛皮,滙控橫行,其實只是市況使然。
輪商壓價論據不成立
若將發行商當作大戶刻意壓價,而令滙控應升不升的話,相信市場早已經出現另一大戶掃其股證再大手掃高正股挾其倉也。最重要是滙控的股價在此水平有否足夠的上升空間及動力,以及是否不合理地偏低。若發行商真的要翻雲覆雨,也會先了解後市的看法,參照場外期權的盤路偏好還是偏淡。相信任何一個發行商也不會愚蠢到明知滙控要升,也與市場對着幹。
至於講到是否發行商刻意壓價,要知道當一隻備兌證停止交易後,真正的行使價還須再等5天,要壓價應在此證停止交易後才做,為何滙控股價卻偏偏在停止買賣後及作價行使前便已上升?其實大家應該要再留意,就是在過去數天滙控急升之時,市場上的滙控認購證街貨量又有否大幅上升,以免重蹈覆轍。留意,昨日滙控股價是在近一年最大成交的情況下,出現高開低收的走勢。
其實每個月都有不同發行商的認購及認沽證到期,究竟誰可主宰大市呢?發行備兌證等於是沽空期權,相對控制市況的成本效益,始終不及期指,故此,真正的市場大戶應以期指大戶作主導。
沈振盈 電郵:[email protected]
(小啟:譚紹興有要事,本欄由沈振盈暫代,7月11日回復正常)
作者沈振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文所提及之上市法團,作者及其有聯繫者目前並無擁有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