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天然方法控制蚊患<br>荒廢魚塘放置食蚊魚

期望天然方法控制蚊患
荒廢魚塘放置食蚊魚

【本報訊】本港個多月來連場大雨,令蚊患指數急升,新界多處蚊患已達警戒線,食物環境衞生署聯同漁農自然護理署昨日在新界天水圍荒廢的魚塘內放置蚊子的天敵「食蚊魚」,期望能以天然的方法控制蚊患。 記者:謝穎詩

政府今次採用的食蚊魚屬於本地品種的孔雀魚,漁護署及食環署在天水圍棄置的魚塘放置了二千五百條孔雀魚控制蚊患,每條孔雀魚約二點五至三厘米長。食環署稱,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每一平方米水可放置一條「食蚊魚」,但這種控蚊方法只適用在大魚塘,水池等地方,沙井及水井則不宜。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周一嶽昨巡視天水圍放置「食蚊魚」工作。食環署防治蟲鼠主任袁銘志說,「食蚊魚」好處是體積小,可以游去魚塘邊緣及草叢附近食蚊,不像蚊油及防蚊噴劑等有毒性,影響生態。「食蚊魚」可以自然繁殖,以蚊蟲為食糧,今次放置「食蚊魚」的位置,會加倍小心,不會干擾生態環境,例如將食蚊魚放在固定的地點,減少對生態的影響。
食環署發言人稱,「食蚊魚」只能減低郊區蚊子滋生的機會,要徹底減低蚊患,仍要依賴市民清理家居積水。

只吃水中孑孓

米埔自然保護區經理楊路年稱,新界一些魚塘本身已有「食蚊魚」存在,加上部份「食蚊魚」的品種,如南美洲的孔雀魚,是釣魚郎及鷺鳥的食糧,估計今次政府的做法不會對自然界有很大的影響。但他提到放置「食蚊魚」必須小心,因為有些「食蚊魚」會吃掉山區河流的蝌蚪,影響生態。
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稱,在大自然放入一些原本不應存在的新品種有一定風險,但今次引入的孔雀魚,是魚塘常見的,相信風險較低。孔雀魚不會吃蚊子,只會吃在水中的孑孓,從而減低蚊患。

孔雀魚約長二點五至三厘米,以水中的孑孓作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