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森
時事評論員
特首曾蔭權說,行政長官負責處理政治問題,具體政策由政務司司長負責,這種思維,的確比他的前任董建華凡事親躬聰明得多。何謂政治,無非就是如何處理各方面的關係。關係處理得好,政通人和,萬事順遂;關係處理得不當,舉步維艱,寸步難移。
首要的當然是中央和香港的關係。曾蔭權有自知之明,沒有中央支持,他將會一無所有,但曾蔭權的後台夠硬嗎?胡、溫和曾特首的關係,與董建華和江澤民的關係無法相比,萬一曾特首的政策有甚麼閃失,港澳辦主任廖暉夠份量替他在中央講話嗎?曾蔭權在不少公開發言中,多次流露他的「香港仔」情結,這是中央的大忌,胡、溫放心放手讓曾蔭權全權處理香港嗎?
第二是政府和市民的關係。曾蔭權民望高企,但這是民望指數,還是期望指數?是因為董建華的基數太低,走一個稍為像樣的人出來,市民都會驚為天人。曾蔭權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指長者半夜到公立診所排隊,是老人家湊高興看完醫生相約飲茶,明顯露了餡。「競選」期間落區搞親民騷,不等於了解民間疾苦。
第三是官商關係。政務司司長大熱許仕仁近期被揭為大地產商做政治顧問的風波,說明官商勾結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官──商──官這種旋轉門,在不少文明民主國家都存在,但這些國家都建立了完善透明的避嫌申報和調查機制,例如由國會聽證審查,讓利益關係暴露在陽光下。特區政府揀選主要官員,由中央和特首說了算,全無透明度可言,難免授人以柄。選了一個與某大地產商關係密切的政務司司長,如何擺平各大地產商之間的利益,殊不容易。
第四是特首和保皇黨的關係。面對保皇黨的苛索,曾蔭權以招攬入行政會議、政務助理等「政治餅仔」,以鞏固執政聯盟。保皇黨當然志不在此,開口要官、搶先要權的動作愈來愈頻密,曾蔭權如何招架?曾蔭權港英餘孽的出身和爵士的頭銜,始終是他的原罪,傳統左派也一直咬着不放,曾蔭權如何化解?
第五是特首與泛民主派的關係。特首選舉一役,泛民主派分崩離析,毫無威脅。曾蔭權看穿他們的死穴,根本不把泛民主派放在眼內,仍然以敵──我──友的策略處之。但泛民主派仍有六成選票支持,把他們晾在一邊不理不睬,只會把泛民主派迫向邊緣,讓激進派主導了地位,這是中央及特區政府願見的嗎?
第六是特首、問責局長和公務員的關係。眾所周知,問責司局長中,不只一位將會在○七年與曾特首角逐特首寶座;是上司下屬,也是將來的競爭對手,無論如何,關係也難以和諧。問責制實行後,局長與公務員團隊貌合神離,現在又多了一重政治任命的政務助理,堵塞了政務官升遷遠景,怎能叫公務員心服口服?
最後是特首與媒體的關係。通過收編媒體以控制輿論導向,是所有管治者的夢想,不少自甘墮落的傳媒,也甘於排隊等候權力的青睞。問題是,控制傳媒就等於控制了民心嗎?傳媒不停為政府大唱讚歌,社會就會和諧安定、萬民就會歸心嗎?恰恰相反,沒有自由敢言的傳媒,失去了有效監察者的角色,堵住了人民的出氣口,瞭望台失去了功能,掌權者會迅速腐化,管治會馬上失效。無法了解真正民情,只看見一片歌功頌德,蜜月期過後,民意反彈,不會是鬧着玩的。
七大關係,統統都是地雷,如何解拆,得要靠曾蔭權作為政治家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