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發展,已達至1個重要階段,就是要解決國有股的問題。
中國經濟發展迅速,而持續的經濟發展,是有賴有效及充足的基礎建設。中國政府亦大量投入資源發展有關項目,結果是財政預算年年赤字。
要解決財政赤字問題,單靠印鈔票是行不通的,而舉債也不能太多,即使這或有助中國債券市場的發展。而國有企業的營運問題,亦是過往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解決方法之一,就是把國企上市。這樣做一方面企業會受到股東的監管,另一方面則政府又可以把國企股權套現,用多餘的資金填補財政問題。
由於中國股市尚在發展階段,市場規模並不能完全吸納所有股份,加上政府仍然打算持有最大的控股權,所以在國企上市之時,會把股份分為可流通的股份和非流通的股份兩部份。非流通的股份由國家所持有,而流通股份就是在股市上市的股份,即國內的A、B股,又或者是香港上市的H股。
股票流通量大增
政府要把非流通股份變成流通股份,原因有二:
1.在轉變過程之中,會加大股票流通量,政府更可把股票套現,增加可用資金,以降低政府財政赤字;
2.降低政府對企業的影響,增加市場透明度,吸引更多潛在投資者。
這種把非流通股份變成流通性股份的做法,便是內地所謂的「股權分置」。如果計劃得以落實,對於A股或H股同樣有影響。原則上,供應愈多,股價便會受壓,這解釋了早前內地股市低迷的原因。現時中國只公布了第1及第2批股份作為試點,如果投資了相關的H股股份,便要多留意「股權分置」的安排,以免投資回報受到影響。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