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界及傳媒對外國公司收購重要美國企業或資產一向高度敏感,八十年代末當日本資金大舉進軍美國,先後購入紐約洛克菲勒中心及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等重要企業及地標後,美國政界及傳媒紛紛高呼美國淪陷了;為了保護美國的利益,他們便要求美國政府在經貿問題上採取強硬政策,甚至迫使日本自願設立出口配額,以減少美日的貿易逆差。
十多年後的今天,同樣的命運落在中國身上。上星期當中國海洋石油公司(中海油)宣布斥資一百八十五億美元收購美國Unocal石油公司後,美國政界及輿論即時提出種種質疑,認為收購帶有特殊的政治目的,有的更指中海油收購美國石油公司將危害美國的國家安全,要求美國政府不要批准有關交易。我們認為,美國政界及傳媒今次對中海油的收購建議作出激烈反應跟十多年前對日資進軍美國作出激烈反應一樣是不必要的、是不合理的;若果美國政界人士及國會議員硬要把收購跟美國國家安全掛鈎只會損害中美經貿及政治關係。
只要看看歷史就可以知道美國政界人士實在是過慮了。日本在八十年代末不錯是購入了不少美國公司、資產及著名商廈,但這些投資要不是損手而回就是回報欠佳,部份甚至成了日本母公司的包袱,中國企業包括中海油能否避免重蹈覆轍實在是個大疑問。要是中國企業跟日本企業一樣碰釘,那損失的將是中國的企業及中國政府,美國有甚麼損失呢?而從國家的層面看,日本企業大肆購入美國公司及資產並沒有縮小美日之間的經濟實力差距,也沒有令日本增長加快,相反日本更在不久後陷入衰退及停滯中。雖然中國未必會走上日本的老路,但中國企業收購美國公司同樣不會拉近中美經濟實力的差距,同樣不會令中國的增長加快。美國方面有甚麼好怕、有甚麼好擔心呢?
更何況,美國公司、美國政府對石油業、對全球能源市場的影響力比中國大得多;即使中海油收購了Unocal這家美國第九大的石油公司,中國公司及政府在石油市場、在能源市場的影響力依然極為有限、依然必須四出展開石油外交爭取更穩定的原油供應。從這樣的情況看,美國政界人士把收購看成是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不是很荒謬嗎?
我們認為,中美關係包括經貿關係近期已出現不少暗湧及矛盾,若果連一些商業行為、一些正常的收購行動也被轉化為政治問題、提升為國家安全問題,那雙方在各方面的摩擦將不斷增加,甚至演變成針鋒相對的局面,到時候不僅中美兩方面因此而受損,整個亞太區包括香港也難免受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