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中海油購優尼科兩面睇

陸叔理財:中海油購優尼科兩面睇

中國海洋石油(883)上周終於提出以185億美元現金收購美國石油公司優尼科,若有關收購最終得以落實,中海油同時需要承擔優尼科十多億美元的負債,以及替優尼科向雪佛龍支付5億美元的「分手費」,所以中海油今次收購的實際成本,其實高達200多億美元。
事實上,今次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市場的反應可謂好壞參半。反應不及早前中國石油(857)收購母公司海外資產般正面,主要因為投資者擔心,中海油今次收購優尼科,將會加重集團的財務負擔。中海油現時只持有30億美元的現金,根本不足以支付收購優尼科的費用;而中海油亦已表示,將要向母公司及投資銀行借入160億美元的資金,作為收購優尼科的過渡貸款。

收購或涉政治因素
雖然今次中海油收購優尼科,不可以用「蛇吞象」去形容,但情況卻和盈科收購香港電訊相接近,因為雙方都是以借貸的方式進行收購,而且兩者都被市場質疑與政治因素有關。
記得當年盈科提出收購香港電訊,市場一直猜測是為了防止新加坡電信成功入主香港電訊,所以盈科被迫用蛇吞象方式收購香港電訊;而今次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市場亦相信是因應國家「走出去」的政策,才作出收購美國石油企業的決定。
當然,我們至今都無法估計盈科當年及中海油今次的收購,是否涉及政治因素,但如果收購不是單純以商業角度出發,那遭遇滑鐵盧的機會將會十分大。而更加不利的,就是中海油需要為此背負龐大的債務。電盈「蛇吞象」的結果,已令不少投資者損失慘重,故此中海油今次以巨額借貸的方式收購優尼科,投資者難免會拿之與電盈比較,擔心巨大的貸款會對中海油的盈利造成影響,故此,不少分析都對中海油的前景持保留態度。

財務狀況勢受影響

無可否認,今次中海油併購優尼科,主要資金來源是來自母公司的70億美元貸款及中國工商銀行的60億美元過渡期貸款,其中母公司的貸款息率分別為3.5厘及免息,連同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相信中海油今次收購優尼科的整體平均貸款息率約為4.8厘。雖然利息成本較一般借貸息率為低,但中海油每年的利息開支卻會因此而大增約8億美元,股東回報率將可能由37%下降至不足10%,而負債比率亦可能會因而大增至1.5倍,令中海油的整體財務狀況大大受到影響,這對投資者而言,絕不是好的訊息。
從上述表面分析,中海油若成功購入優尼科,似乎未見其利先見其弊,難怪信貸評級惠譽將中海油的優先無擔保外幣債券BBB+評級列入負面觀察之列。
不過,儘管面對負面因素,中海油股價卻未作出負面反應,原因何在,明天再談。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