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才上台,時事評論員們就給他畫了一幅艱難的前路圖,說他在中央沒有人脈,以後除非交足功課,不然稍有差錯,有得看臉色了。這也是實情,董建華做特首,那是兩代的交情。這種交情在中國官場至關重要,你看看現在的國家領導人,其中不少都是兩代交情。有了這一層交情,換來的信任就大得多,因為底子摸清摸楚,也就放了一大半的心,至於有甚麼差錯,看在世交份上,也會盡量偏護,如此這般,仕途就容易平坦。
曾蔭權不同,他沒有那份世交的優勢,所以在中央領導人眼裏,就是一個純技術官員,不過是中央派出去的一個臣子,就像一個省長,連省委書記都不及,因為省委書記是共產黨的自己人,香港特區政府表面上用不着,看起來省掉了,其實是由中央兼管,直接看住你。
所以,曾蔭權就必須小心翼翼,他頭上那頂烏紗,會比董建華戴得辛苦。這種壓力,曾先生一定感受得到,所以在見胡主席溫總理的時候,才會顯得那麼拘謹,說幾句門面話,道個謝也誠惶誠恐,像犯了錯誤又得到了改過自新的機會似的。這一點,由電視轉播,看在全國人民眼裏,就會顯得信心不足了。
曾先生另一種信心不足的表現,是他在演講的時候,但凡咬文嚼字,一定不順暢,連說句「神朗氣清,鬥志昂揚」都拖泥帶水,毫無「精神」,不見「昂揚」,可知咬文嚼字實在不是他的強項,即使以後真的有千頭萬緒,「午夜夢迴、縈繞心頭」,也要盡棄文藝腔,用自己熟悉的廣東方言平鋪直敍出來,才顯出真感情。至於莎士比亞的句子,就更加不要用了,那是英國文言文,中國人明白得太少,不如從俗,用回探訪香港仔水上人家的語言,講的人和聽的人都沒有那麼辛苦,便皆大歡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