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經過多年研究和不斷發掘出新恐龍化石,令人對恐龍的認識不只限於恐龍時期分三叠紀(約二億四千八百萬到二億八百萬年前)、侏羅紀(約二億八百萬到一億四千四百萬年前)和白堊紀(約一億四千四百萬到六千五百萬年前),還知道恐龍可能有脫氧核糖核酸(DNA)、以及未必在史前稱霸等。
發現恐龍軟組織:
美國科學家在蒙大拿州挖出的暴龍化石上,發現有軟組織,包括血管、骨頭細胞和血液細胞等組織。雖暫時未知能否找到(DNA),但如果成功抽取到DNA,可能有機會複製恐龍。
恐龍史前不稱霸:
科學家在中國遼寧附近找到兩具白堊紀肉食哺乳類動物「強壯爬獸」化石,體形像狗,科學家從其中一具化石中,找到一副小鸚鵡嘴恐龍骨骼,證明恐龍未必在史前稱霸,小恐龍也會被這種「白堊紀狗」吃掉。
雀鳥和素食恐龍始祖:
科學家在猶他州找到一種叫「猶他鐮龍」的新種恐龍化石,相信在一億二千五百萬年前生存,長有粗毛,有可撕碎樹葉的牙齒,科學家估計牠或是雀鳥和素食恐龍老祖宗。
素食恐龍未必長頸:
考古學家過去一直認為素食恐龍必定有一條長頸,但德國科學家在阿根廷找到一種活在一億五千萬年前的素食恐龍,牠身材碩大,但長度不足十米,頸部較短,估計牠不需與其他恐龍從高處爭吃。
小恐龍懂引媽媽餵養:
科學界一直相信恐龍生性兇猛,孵完蛋後一走了之,但德國古生物學家在葡萄牙找到一些恐龍胚胎頭骨化石後卻發現,恐龍媽媽會照顧BB,因為小恐龍頭大大、眼圓圓,可愛得引發了恐龍媽媽的母性。
綜合外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