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行政會議運作不易改善 - 何洋

蘋論:行政會議運作不易改善 - 何洋

曾蔭權先生成為新的特首,在各種有待他處理的工作中,當中一項較為重要的是重組行政會議。有人認為這次行會改革,目的在來一個體制復歸,重新採用回歸前的模式,望能藉此改善施政。
這目的不易達到,原因與過往港英時代,尤其是八○年代前,行政局得以有效運作的一個條件密切相關。
以往行政局得以有效運作的原因何在?答案可在經濟學者奧爾森(M.Olson)所寫的《權力與興盛》(Power&Prosperity)中找到。書中一個重點,在說明一個獨裁者,在甚麼情況下不獨不會掠奪其勢力範圍內的財富,反會投資於築橋起路等對國計民生大有裨益的項目。
關鍵是「共容利益」(encompassinginterest)的存在。獨裁者在其轄區內的「共容利益」愈高,其推行有利於社會整體利益的誘因愈大。
獨裁者若從每項投資中能獲十分一的個人利益,一個能帶來十元社會收益的項目,如果只須他花一元作成本,他便有誘因去投資。換言之,獨裁者投資所得的個人份額愈高,代表他在整體社會中的「共容利益」愈大,而他亦愈有誘因去作一些能為社會帶來整體利益的投資。
過往港英年代行政局能有效運作,就與它較為成功地尋得較高的「共同利益」所致,即它能把成員間的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故即使在那不民主的年代,經行政局推出的政策,總體上都能為香港帶來整體利益。中大的呂大樂與趙永佳兩位教授在這方面曾有精辟的分析,值得細讀。
循曾特首現有關於改組行會的思路看,似乎還沒觸及到「共容利益」這一關節點上,忽略了這作為過往行政局得以暢順運作的重要條件,改善施政的最終目標或會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