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追縱24年 研究略胖男女<br>節食瘦身會短命

芬蘭追縱24年 研究略胖男女
節食瘦身會短命

傳統認知,減肥瘦身目的有兩個,一是為了身材健美,二是為了健康。不過,芬蘭一項長達二十四年的追蹤研究發現,體重略重、身材略胖的人,刻意節食減肥,不會比維持原來體形更健康,反而會更早死,給全球不論肥瘦、有需要沒需要都高呼「我要減肥瘦身」的男女響起警號。

不過,帶領這次研究的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科學家指出,這次研究只適用於略胖的男女,對於癡肥和因超重患上糖尿病的男女而言,減肥仍是利多於弊。
領導研究的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公共衞生學系教授卡普里奧,先領導研究員於一九七五年在芬蘭搜集了二萬對孿生人士的體重資料,詢問他們減肥意向;在一九八一年再收集他們的體重資料,再問同一條問題;之後十八年就監察他們的身體變化和死因。

減掉非脂肪組織

但研究過程中,研究員會將糖尿病或其他重病患者資料刪除,原因是病患者體重都會急降。最後只剩二千九百人的資料可供研究,其中有二百六十八人死去。
研究員分析資料後,發現稍為超重兼有減肥瘦身的人,比起同樣略胖但體重維持穩定的人早死,卡普里奧的結論是:減肥對身體健康但略胖的人「長遠來說是有害的」。他說:「一個原因是人們減肥時,不但減掉脂肪,還減掉非脂肪組織。」

新陳代謝率下降

非脂肪組織即是肌肉、骨等,由於肌肉有助消耗熱量,肌肉一旦流失,消耗的熱量會減少,身體的基礎新陳代謝率會下降,肌肉流失得太多,更影響心臟肌肉,可能會致命。減肥還會引致水份和電解質等非脂肪物質流失,失去水和電解質令血液量和體液量減少,令人容易疲勞、暈眩。
但科學家強調,減肥對癡肥者或患上因肥胖引起的病症的人來說,好處多於壞處。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TO)制訂的體重指標(BMI),指數在二十五以上代表過重,指數超過三十就是癡肥。BMI的計算方法,是將體重除以高度。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