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可能我呢一刻無乜成就,但係我細佬妹𠵱家同我一齊,四個人一頭家,雖然唔係好完美,但係總算溫馨。」劉少玉的母親在九七年因腎衰竭死亡,父親受不了打擊,一個月後中風逝世,當時只有十七歲的她隻身來港,懷着與弟妹同一屋簷下生活的希望而吃盡苦頭,但她的故事猶如人間甘露,讓人重新發現希望不盡是虛假,掙扎也不一定是徒然。 記者:張嘉雯
香港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昨舉辦「好好生活」頒獎典禮暨分享會,十名來自破碎家庭、曾接受院舍服務人士獲獎,約二百名兒童院院友出席。七年前由潮州汕尾來港的劉少玉是得獎者之一。
少玉兩年前完成學業後,申請公屋,把同住在兒童之家的弟妹逐一接到家中,「可以窮到成頭家剩番一百蚊,要分開諗點用,不過都無嘢嘅,暫時性㗎啫,可以拉上補下。」現為旅行社票務員的她,唯一希望是「湊大細佬妹」,沒有其他遠大理想,「有人覺得我兩個細佬同個妹係負擔,但我覺得係自己依賴佢哋,佢哋係我嘅動力……因為細佬妹需要我,所以我至唔會放棄。」
另一得獎人陳素貞,今年二十歲,母親在年輕時患上精神病,長居青山醫院及屯門醫院。素貞八歲時,其父更因此離她們而去,加上婆婆中風,她惟有與妹妹入住母親的抉擇兒童之家。「點解明知媽咪有病重要同佢結婚?結得婚即係有心照顧佢一世……阿媽明知有呢個病,做乜重要生我落嚟呢?」心有千千結的她,一直不能原諒父母。
解開心結盼與父見面
去年完成高考後,素貞獲發公屋,在柴灣專業進修學院念體育管理,每日放學後到超級巿場當店務員,下午沒課就到社區中心當小組導師,與十九歲的妹妹同住,媽媽及婆婆因病已認不出她,現在的她心結已解,最盼與父見面。
「我都有諗過今生都唔會結婚,𠵱家都無乜勇氣或者心態想去組織自己嘅家庭,覺得自己生活都未嘗唔係一件好事。」她並擔心自己會遺傳到母親的精神問題,但選擇積極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