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卿民主動力副召集人
最近的行政長官選舉,最終以曾蔭權挾大多數選舉委員會成員的提名自動當選而告終,一場歷時不足百日的「選舉鬧劇」終於落幕。民主黨主席李永達未能取得逾一百個選委會成員提名,實非戰之罪,更非曾先生頤指氣使地所言,「連一百個提名都拿不到,是不受市民支持」。市民心裏明白,這是小圈子選舉制度本身的問題而已。
在《基本法》及《行政長官選舉條例》這兩大金剛箍下,普選暫時無望。行政長官選舉極其封閉,八百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既負責提名,又有投票權,擁有極大權力,可操控選舉;但成員卻不是由市民透過一人一票選舉產生。他們毋須向市民交代其提名標準、政見,及對市民所關注的民生政策的看法;亦毋須交代他們的政治聯繫及與財閥千絲萬縷的關係。市民完全被蒙在鼓裏,對選委會成員所作的提名決定無權置喙。
為了解各選委會成員的提名標準及其意向、有否親北京或親政府人士就提名事宜與他們接觸,及了解他們對市民關心的政策的看法,本人的辦事處於六月三日至六月十日期間,對選委會進行了不記名的問卷調查。一如所料,回應強差人意,只收回四十二份有效問卷,回收率只有5.3%。這再次印證大部份選委會成員根本不願意面向群眾,向公眾交代。
問卷調查另一個令人擔憂的結果,是在四十二名回應問卷的選委員會成員中,親北京或親政府人士就是次行政長官選舉,曾與其中七名成員接觸。本人有理由相信,中央、港府及財閥在是次選舉中發揮了極大的影響力。從選舉一開始財閥爭相表態、個別親北京或親政府人士由對曾先生滿腹怨憤,到變臉示好、問責局長紛紛支持曾先生。以上種種,可見有意參與行政長官選舉的候選人,只須尋求中央及財閥的祝福,請他們運用其影響力,要求受其操控的選委「聽命行事」,便可穩操勝券,在提名期已肯定「自動當選」,毋須在選舉期間面對群眾,亦不受選舉指引的限制行事,充份利用現行選舉制度的漏洞。
另方面,有指曾先生民望如日中天,他得到大部份選委提名是理所當然。但市民爭取的,不是一個賢君或自詡救世主的人物,而是一個民主制度,可開放予各有能賢士參與,並讓市民透過參考其政綱及競選活動,了解各參選人的治港理念及施政藍圖,從而作出明智的選擇。
而曾先生的高民望,只是傳媒鋪天蓋地的報道下所營造出來的現象。試問回歸七年以來,特區政府施政的種種失誤,作為前財政司司長及前政務司司長的曾先生可完全推卸責任嗎?曾先生在數碼港、西九龍文娛藝術發展區,及在政制發展專責小組的表現,市民心裏有數。
雖然行政長官選舉鬧劇已落幕,但我們要放眼二○○七年的行政長官選舉。現時斷言普選無望仍言之尚早,其關鍵取決於我們爭取普選的決心與熱誠。若市民放棄爭取普選,對不公平的選舉制度麻木,正好證明中央及特區政府「溫水煮蛙」的策略奏效。
為了捍衞我們的普選權利,及表達對普選的熱切渴求,我們須參與今年的「七一大遊行」及利用「民間公投」表態,再次以和平理性的手法,表達人民的意願,發揮人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