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走出去」是中國企業冀望在將來還能競爭及生存的途徑。繼TCL、聯想甚至海爾之後,中海油(883)這隻大笨象亦不甘後人欲跨越太平洋,上周出價196億美元或每股67美元,狙擊差不多談妥的競爭對手雪佛龍(Chevron)收購全美第8大能源公司優尼科(Unocal),會否掀起一場爭奪戰,將成市場焦點,不過縱使收購達成協議,亦會面臨美國國會持不同觀點議員之質疑甚至反對,相信好戲還在後頭。
中海油出發點正確
其實中海油之覬覦優尼科早始於去年12月,當時這位於1986年拿到南加州大學石油工程碩士的總裁傅成玉之建議受多方面阻撓,及後最終被中國最高的資產管理及行政機構否決,今次捲土重來,不排除有最高領導層「背書」外,亦凸顯傅成玉之決心和眼光(傅揚言要為企業未來20年之發展奠下基礎)。如果收購成功,將成為英雄人物,因所為中國企業之國際化及國際資本市場帶來無限憧憬;假若失敗,或惹來一場或大或小的政治風波,美國如將一項商業併購活動染上政治色彩,從而令其夭折,不無影響中美關係和發展,這點值得留意。
筆者認為,無論收購是否成功,這次行動的出發點是正確的。中國面對經濟迅速發展對能源需求之殷切,必須設法從多方面解決這個問題,石油供應乃不可或缺的一環。
此外,為紓緩人民幣升值壓力和中美貿易失衡,此舉比長期購入美國聯邦債券來得高明,何況美元氾濫,將之買實物,總好過買張紙吖,怎知美元何時又再顛(下跌)過?就算升,也一家便宜兩家着者,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