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降暴雨水浸中環之際,正是曾蔭權登基上任之時。97年7月1日的晚上橫風橫雨,隨後便是惶恐激昂的7年,也是賭王被迫講大話的7年;現在戴着煲呔的「西九龍」皇帝,會為我們帶來一個2年、7年、12年怎樣的未來,真要看香港人的造化。
構思大膽落實困難
筆者拿行政長官選舉作文章開頭,是與資訊科技界有關。據報章所載,資訊科技界20位選舉委員會成員一致推舉提名曾蔭權當特首,但曾蔭權政綱隻字不提資訊科技,過往他主政時倡議的數碼港又不見得對業界有何貢獻,何以他竟一致獲資訊科技界的青睞?筆者大膽假設,一是京官拉票所致;二是煲呔頭馬曾俊華主政的工商及科技局有所為,因此業界「選民」愛屋及烏?別叫我們左猜右猜,最好那20位「選民」站出來解解畫。
我們現從「一國兩制」的話題,轉到談談「一電話兩制」的新構思。電訊管理局建議網絡電話的規管方式,電話服務分兩類:第一類是傳統電話;第二類是網絡電話,後者要求較低,會受電源或網絡負荷影響質素。
筆者認為,這個「一電話兩制」跟「一國兩制」一樣,願景前瞻,構思大膽,不過落實起來困難重重。「一國兩制」有50年不變,但「一電話兩制」未必經得起時間考證,科技革新很快會令法規過時!
消費者難分辨服務
「一電話兩制」將服務分由兩類牌照發出,但成功的關鍵是消費者可否明確辨別。須知第二類經營商一定不願被視為「二等服務」,會傾向以宣傳手法令消費者不懂分辨。雖然電訊管理局要求服務商「讓消費者可輕易分辨服務」,不過要執行談何容易。
筆者再一次建議,可考慮英國規管信用卡的做法,將所有重要和消費者容易誤解的資料,以劃一格式刊載在宣傳單張和帳單上,並且以規定的字體大小顯示。
另一問題是當網絡電話技術日益改進,服務水平逼近傳統電話時,這類規管模式便告過時,又不知要再制訂甚麼新的「一電話n制」。電訊管理局經常說要技術中立,但「一電話兩制」明明是按照技術構成(IP或線路分換)劃分規管模式,一點也不中立。真正的技術中立,是毋須鼓勵某一類技術的推出,服務的成敗是由消費者決定。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