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徐志摩甚麼時候像曾志偉做了奇華月餅的代言人一樣,在華人社會,變成了劍橋的指定獨家形象代理商,叫人越想越迷惑,幾乎想寫一封信給劍橋的市長查詢。
文化的形象很重要,例如,當我們想起TVB,就會同時想起肥肥;提起荷李活,就馬上想起史提芬史匹堡;說到「煲呔」這種男士的高貴衣飾,就想起曾蔭權爵士。然而在今天的遠東,「徐志摩」竟然成為劍橋的同義詞,好像「標準英語」就等同劉家傑老師和古德明一樣,令唯美主義者感到很憤怒。
徐志摩能代表劍橋嗎?不要說此君只在劍橋掛單一年,從未讀到學位,在徐志摩「留學」劍橋的那個年代,劍橋大學生有兩樣風氣,第一是同性戀,第二是馬克思主義。
二十世紀初期,劍橋許多出色的大學生都是「基佬」,像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軍中詩人布魯克(RupertBrook)和哲學家羅素。他們玩同性戀,不是偷偷摸摸,而是在校園裏發展同志俱樂部。
最聞名的劍橋同志會,是所謂的「劍橋五君子」,為首的一個名叫金費比(KimPhilby),是劍橋英皇書院學生,出身貴族,但在劍橋讀書時卻沉迷一九一七年的蘇共革命,把馬克思和列寧視同偶像。金費比在大學裏暗中發展同性戀活動,另外招攬了四名同志,組織地下讀書會,自願替蘇聯當特務,後來一一打進高層,金費比當了英國軍情六處的副處長,四名同路人三個置身英國情報高層,其中一個當了英女皇的名畫收藏顧問。
「劍橋五君子」在冷戰中替蘇聯當卧底,到一九六○年才敗露,英國國會傳召金費比聆訊,金費比堅決否認,聆訊一完結,馬上取道貝魯特潛逃到莫斯科。
劍橋的五大同志間諜,後來英國政府破獲了四個,第五人是誰?一直查不出來。八十年代的一本暢銷書《間諜捕快》,作者是退休特工,他指證這個人是他的上司賀禮士,後來不了了之。
劍橋出身的五名叛國犯,是劍橋的傳奇,也是劍橋的污點。劍橋的學風比牛津反叛,出同性戀和親蘇的英國間諜,在二十年代,是很自然的事。徐志摩那時在劍橋,不但沒有跟鬼仔搞過基,只會一心追中國的女友林徽音。他是銀行世家,竟然也沒有信奉過馬克思,可見徐志摩跟當時的劍橋,其實格格不入。徐志摩沒有資格做劍橋的遠東文化買辦呢?那些言劍橋必徐志摩的中國人,更是盲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