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美國財長斯諾及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在美國國會的發言後有種很奇怪的感覺,因為這兩位美國主要財金官員特別是斯諾先生在講述人民幣滙率機制為何要改變時,都只是不住的說現時的固定滙率機制如何妨礙中國進一步發展、如何令中國經濟有潛在的危機、如何加劇中國的通脹壓力……等等。彷彿人民幣滙率機制問題只是中國本身的問題,跟美國經濟表現、跟美國的經濟問題毫無關係,美國只是為了中國好、為了改善中國以至全球經濟的前景而向中國施壓,迫使中國改變人民幣滙率機制。
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中國經濟是否穩定發展成了美國財長的工作重點,我們認為斯諾先生只是表面說得冠冕堂皇,實際上他全力迫使中國讓人民幣升值是為了滿足美國內部的政治壓力、是為了應付美國國會的壓力。因為對很多美國國會議員來說,人民幣幣值偏低是美中貿易出現巨額逆差、美國製造業流失大量職位的關鍵,他們便想方設法要求政府迫中國政府讓人民幣升值,斯諾不斷要求中國改革人民幣滙率機制正是由於這樣的政治壓力。
然而正如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以及大部份經濟學者指出,即使中國讓人民幣升值甚至大幅升值,美國的貿易赤字依然不可能有改善、美國的製造業依然不會得到甚麼好處。因為美國在製造業方面根本沒有甚麼比較優勢、因為美國的生產成本實在太高了,人民幣升值不過令美國入口商從中國轉到其他低成本國家如印度、印尼、越南、拉丁美洲國家等輸入貨品而已,並不會令製造業回流美國、並不能改善整體的貿赤情況。換言之,美國政府根本不是在對症下藥而只是為了應付國會一時的政治壓力。像這樣的做法對美國經濟、對美國消費者、對中美貿易關係不是弊多於利嗎?更何況人民幣升值可能對金融市場、對全球資本流動造成巨大的影響。要知道中國累積的龐大貿易盈餘及外滙儲備已成了購買美國國債的主要資金,一旦人民幣升值,中國的外滙儲備減少,國際社會對美國國債的需求便會急劇下降,美國的利率特別是長期利率將因此大幅上升。而當美國利率飆升時,支持美國經濟的房地產市場將會衰退,並令消費開支、消費信心明顯下降。這樣的惡性循環、這樣的惡劣後果,美國政府高層特別是財長斯諾先生不是該好好考慮、小心研究嗎?他怎麼不斷向中國施壓甚至要為人民幣滙率機制改革設定限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