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難打造一流大學

香港難打造一流大學

林本利 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

近月關於港大醫學院的冠名爭論,愈演愈激烈。支持和反對以李嘉誠先生冠名的人,各自公開表態,在報章上聯署,甚至進行靜坐、問卷調查;最後李先生終於主動作出回應,不會放棄港大醫學院給予他的冠名。
筆者一向支持富商贈醫施藥,捐助教育,培育下一代人才。在市場上,每個市場參與者在公平自由的環境下競爭,不應巧取豪奪,透過政治權術,與官員勾結,或者濫用財技,藉着內幕交易,去賺取不義之財。以正當方法賺取巨額財富後,商人能夠樂善好施,取諸於民,用諸於民,必然受人愛戴和敬仰。
即使是支持自由貿易,鼓勵每個人在市場上盡量發揮「私利」的經濟學鼻祖阿當.史密斯亦承認,人類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懂得將自己所有與家人、朋友,甚至完全不相識的人分享。每個人在市場上以合法及合乎道德的方法爭取私利,之後懂得將所賺的用在有益於人的事業上。由此可見,利己和利人其實可以並行不悖,沒有衝突。
今次李嘉誠慷慨捐贈十億元給港大,換取醫學院冠名,公眾將注意力放在冠名是否恰當上。筆者反而更加關心李的善舉能否帶動整個社會的捐獻文化,以及幫助香港的大學成為世界一流學府。
美國的一流大學絕大部份屬私立大學,歷史悠久,擁有龐大的捐贈基金,學生來自世界各地,並且以研究生為主。
以麻省理工為例,該校現有的一萬名學生,當中六成是研究生,只有四成是學士生。麻省理工每年只收一千名學士一年級學生,學生來自超過一百個國家。麻省理工每年經常開支超過一百三十億元,較本地七間高等院校的總經費還要多,這還未計算該校擁有四百多億元的捐款。麻省理工每年研究經費多達八十多億元,教授級人馬接近六百人,過去共有五十多名諾貝爾獎金得主來自該校,師生比率只是一對四。

去年香港大學的支出共四十多億元,當中約三十億元經費來自政府撥款,其餘來自本科生及研究生學費、捐獻、顧問服務收費,以及以港大招牌大搞「賺錢」的校外進修課程。估計醫學院每年經費約四點五億元,今次李的捐獻,只夠兩年支出。
本地大學除了倚賴政府資助,資源遠遠不及美國一流大學外,更致命的是缺乏學術自由氣氛,讓一流學者可以專心從事研究。
過去十多年,科大原本努力向一流研究大學方向進發,但政府卻突然大幅削減科大的經費,令不少有心學者被迫離開香港。
至於港大和中大,政治氣氛較學術氣氛濃厚,徐立之校長應該知道港大前任校長鄭耀宗是怎樣下台的。大學校長及高層花費不少時間和政府官員角力、互相爭奪資源。加上港人懂得「識時務者為俊傑」,為了尋求商界捐獻和政府資助,學術和言論很難保持中立,難免自我審查。如此學術環境,又怎能打造世界一流學府,培養一流人才?
因此,李嘉誠十億元的慷慨捐獻,對提升本地大學的學術水平,可說杯水車薪。經過今次冠名風波,更難望帶動社會捐獻文化,籌集數以百億元計的資金成立私立一流大學。李的義舉帶來的冠名風波,是否亦反映港人對某些富豪(及其子孫)過去的言行舉止,不表認同呢?